昌坊村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北部山区,隶属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欧里镇。昌坊村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自然风光好,生态环境优,山青水秀,山环水绕,开门见山,出门即水。整个村庄生态自然环境特征是楼宇连绵,一江水,四面绿。昌坊的吃主要是农家菜系,作为度假村,吃的就是乡村的口味!喝着泉水长大的蔬菜是昌坊的特色。
昌坊村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山村,在历史上,该村的位置正好在原新余县和分宜县交界点上,也是新分两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中点站。旅游资源既丰富又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古道、古树、古洞、古寺、古窑、古水井、古店铺、古祠堂,山如黛,湖似镜,蓝天白云,泉水叮咚,鸟语花香。在这里,肃然朝庙,激情漂流,休闲垂钓,悠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里采摘观光;在这里,游山水文化广场、榨油坊、美食街和仿古祠堂;观手工夏布,传统戏曲,腰鼓和舞龙;听故事传说,民间锣鼓,山歌民谣和歌曲合唱;在这里品尝农家美味,融入湖光山色,享受春的美丽,夏的热情,秋的果实,冬的诗韵和吃、住、玩、行、购、娱一条龙优质服务,既开心,又浪漫。
福牛东门是昌坊村标志性建筑之一,为昌坊东大门。临门是小桥流水,花笑树迎;大门右侧立一大理石牛,其下刻“昌坊村”三个金色的大字。牛,寓意昌坊村民的勤劳俭朴,埋头苦干的品格,干部们的孺子牛精神;左侧竖一对铜犁,下方刻有反映该村古今人文概况的“昌坊村铭”。犁,象征着昌坊村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开拓气魄。
古樟树,此樟树天然生长于13世纪初。传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新余蒙山操练岳家军时,曾策马到过昌坊,坐骑白马就栓在这棵樟树上。
昌氏宗祠是宗法族权的缩影,是宗法封建制度下团结、约束、奖惩、教育族人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维系一个家族兴衰荣耀的精神纽带。因此,族人修建祠堂时,集中了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无论从建筑规模、选址、设计、用料到工艺等都匠心独运,十分讲究。
华严寺原名昌仙庙。昌坊村民为纪念昌容道长于1582年11月2日兴建。该庙建成后,经常神灵大现,附体庙人,指点迷津,预言祸福。传说,明末临江知府和新余县令曾朝拜昌仙庙,以致府县连年太平,朝廷欣慰,一一官至州官。又传,昌氏族人昌盛春、昌起添等因朝拜其庙分别得到公吏衙将官职和大学士学位。昌仙庙显灵神奇故事传至明朝廷,下诏封昌容为昌仙侯。自后,昌仙庙香火鼎盛,远在宜春、萍乡、樟树、上高等地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昌仙庙在共和国成立之初被毁坏,如今,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村民于2006年10月17日在原址上重建。
夏布坊昌坊村夏布坊始建于清朝光绪27年即1901年,由尊长公昌光照召集本村几家富裕户“聚会”(相当于集资)兴建。夏布有“天然纤维王”之称,具有清汗离体,透气散热,凉快挺爽,天然抗菌的优越性,用途广泛,可作高档服饰,床上用品,墙布,花轿布和工艺品等。
昌坊村是“中国夏布之乡”分宜县双林镇三个夏布原产村庄(下院村、麻田村、昌坊村)之一,家家种苎麻,户户织夏布,自明朝初年就已开始。600余年的夏布文化历史 使昌坊村男孩从小就学经纱刷布,女孩从小就学绩纱织布,种麻织布蔚然成风,同时,夏布生产出售也是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自驾路线:
1.昌金高速公路从新余城区/渝水/上高/S223出口离开,经新欣北大道——X291——x201行驶至昌坊村即可。
2.大广高速公路从洞村/双林出口离开,过洞村互通朝皇华村,欧里镇方向行驶即可。
可在新余汽车站乘坐开往昌坊的汽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