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县。建宁是福建省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和亚洲最大的薄型纸生产基地。县人民政府驻濉城镇,全县辖4个镇、6个乡:濉城镇里心镇、溪口镇、均口镇、金溪乡、伊家乡、黄坊乡、溪源乡、客坊乡、黄埠乡。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6°32’—27°06’,东经 116°30’—117°03’。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是福建省粮食主要产区和重点林区之一。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改路为府。清仍明制,建宁县属邵武府。民国元年(1912),撤邵武府,在南平设北路观察使,不久,改为建安道,建宁属之。民国17年,实行新制,废建宁道,建宁直属福建省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县在民国20年至2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民国22年4月,划归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并一度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民国23年,国民党政府将建宁划归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邵武)管辖。次年,改隶第七专员公署(长汀)。民国29年起,划归第二专员公署(南平)管辖,直至1950年2月建宁解放。解放后,1950~1970年6月,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划归三明地区。1983年,三明改为省辖市,建宁为市辖县。
从公元958年(南唐中兴元年)置县始,建宁就流传着民风古朴的风俗习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变化,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俗有所变迁或被破除,但至今许多乡村群众还相沿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形式繁乡的时令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