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平坝区,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中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北临毕节市织金县,东临省会贵阳、西靠西秀区,沪昆高速公路、厦蓉高速、沪昆高铁等国家交通大动脉横贯全境,是贵州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西部黄金通道,黔中文化走廊”之称。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35.88万人(2013年),政府驻安平街道中山南路。2013年,平坝区生产总值73.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08亿元。平坝区处于中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区,自然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以汉族为主,境内还有回族、彝族、白族、布依族、壮族、苗族多个少数民族。平坝有“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中国清真美食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屯堡地戏)之称。
地理位置
平坝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东北距省城贵阳48公里,西南与西秀区相隔38公里,是安顺的东大门。全区总面积999平方公里。
气候
平坝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3℃,1月平均气温6.0℃,极端最低温度-7.4℃。7月平均气温23.5℃,极端最高气温31.8度。平坝气候的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全年无沙尘天气,无台风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较低,气候温和。
历史文化
春秋时,属牂牁古国。战国时,属大夜郎国至夜郎邑。秦时,属象郡所辖夜郎县。汉时,属牂牁郡所辖夜郎县。西晋时,改属牂牁并渠县。东晋时,属夜郎郡之广谈县。南齐时,牂牁郡改称南牂牁郡,夜郎郡所领不变。隋时,属牂牁郡宾化县。唐时,辖区分割更迭较大,东南部属琰州应江,大部分地区又属清州,西南部曾属罗氏鬼国和罗甸国。宋时,属绍庆府普里部。元初属普定路及普定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属顺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顺元路改亦溪不薛(蒙语,意“水西”)宣慰司,平坝继属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金竹寨为金竹府(同金筑府)后,改属金筑府。明朝推行卫所制,平坝地方政权始逐步建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路当驿站,首置驿站名沙作站(今平坝县下头铺村),逐步显示了平坝在黔中地区的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原“卢唐三寨及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平坝之名由此而始,含有“地多平旷”之意。平坝卫隶于贵州都司,下辖5个千户所,设指挥使1名,为军政合一建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隶于贵西道安顺府。民国三年(1914年),安平县改名为平坝县,隶属贵州都督府安顺府黔西道(又称贵西道)。民国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923~1946年),先后隶属于贵州省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及直属省辖。1949年,隶属贵州省安顺专区,辖人民政府驻安平镇(今城关镇)。2000年,辖两办七镇二乡。2003年,平坝辖8镇、2乡(个民族乡),193个村、5个社区。2014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平坝县,设立安顺市平坝区,以原平坝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坝区的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安平街道中山南路58号。2015年5月4日,安顺市平坝区正式挂牌成立。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