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余庆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余庆县辖9个镇、1个民族乡 ,总人口30.9万人,有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22个民族。
截至2012年,余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58亿元,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地理位置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5′--108°2′,北纬27°8′--27°41′ ,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
气候
余庆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4℃。平均最高气温21.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2.9℃。霜雪不多,无霜期长达30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56毫米。
春季天气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常出现低温阴雨,局部地区有冰雹和大风,但成灾不严重。盛夏多伏旱,秋季多绵雨,入冬后气温较低,降雨量减少。
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16.4C之间,呈西北向东南递增。低温区分布在狮子场、齐 坡、瓮脚、新寨等地,年平均为13~14℃,高温区分布在乌江河谷和白泥大坝区,年平均为16~16.4℃,其余地区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历史文化
西晋初,分汉代且兰县地置万寿县,为牂牁郡治,有今余庆县地。历南朝宋、齐、梁、陈,万寿县无变。隋代,以万寿县扩置牂牁县,为牂牁州牂牁郡治,今县地在境内。唐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余庆(今敖溪)两土司为校尉,是县境有建置之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长官司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庆、白泥两州复改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将白泥、余庆两地合置余泥县,旨准改称余庆县,设余庆、白泥、合江3里,辖40余个村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裁兴隆军田附近归余庆,名新归里,此时余庆辖4里。民国三年(1914年),县废里设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黄平县第5区(太平堡)划归余庆。至此,余庆设5个区,行政区划基本固定。1949年11月12日,余庆县解放,时置4个区、13个乡镇。1951年9月,全县设5个区,13个乡镇、105个行政村。1956年4月,隶贵州省镇远专署。1956年4月18日,余庆县划归遵义专署。1997年,撤地为遵义市,至今。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