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正安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遵义市东北部,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是渝南、黔北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域,素有“黔北门户”之称。正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接重庆市南川区,东北毗邻道真县、务川县,东南与凤冈县和湄潭县交界,南靠绥阳县,西北与桐梓县接壤。2013年,正安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43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011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925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4959万元。截至2013年,正安县幅员面积为2595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户籍人口为639526人,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23个少数民族。正安县名优特产主要有野木瓜、正安白茶等,风景名胜主要有尹珍务本堂、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等。
地理位置
正安县位于遵义东北部,在大娄山脉东麓、芙蓉江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107°41′、北纬28°9′-28°51′之间。北接重庆南川区,东北毗邻道真县、务川县,东南与凤冈县和湄潭县交界,南靠绥阳县,西北与桐梓县接壤。国土面积2595平方公里。
气候
正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度为16.14℃ ,极端最高温度38.8℃ ,极端最低温度零下6.2 ℃ 。年均降雨量1076毫米。无霜期平均290天,最长337天(1973 年),最短246天(1990 年)。
历史文化
正安县域,春秋战国时,属夜郎鄨国。秦改郡县制,北部属巴郡,南部属鄨县境域。汉代,北部属涪陵县和枳县,南部先属犍为郡鄨县,后属牂牁郡鄨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平夷郡鄨县。隋朝,大业十年(614年)属明阳郡黔州信安县。唐代,武德二年(619年)属义州信宁县,继属智州、牢州、夷州;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属珍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珍州。五代十国时期,先后为前蜀和后蜀辖地。宋朝,初属珍州乐源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大观二年(1108年)复名珍州;咸淳十年(1274年)珍州(乐源、绥阳)划归播州,隶夔州路。[4] 元代,先属珍州,隶遵义总管府播南路;至元二十九年(1290年)置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沿边安抚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据蜀称帝,改珍州“珍”为“真”,称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改土归流,真州长官司改为真安州,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雍正六年(1728年)正安州随遵义府隶贵州布政使司,自此正安始入黔籍。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省公署发布“露告”,废正安州置正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正安州始改为正安县,属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贵州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五督察区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析正安东北地置道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贵州省遵义专员公署;1958年,道真县并入正安县;1961年恢复道真县建置。正安仍辖合并前区域。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结亲前,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先由媒人与女方家议定彩礼数目,男家备礼后,择吉日送到女方家,女方家验收无错,全部收下,将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龛前祭祀,放炮庆贺。男方家再派人到女方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在女家迎亲期到,待嫁女要“哭嫁”。出嫁唱的歌叫哭嫁歌。
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传统服饰多桶裙。男性多穿粗布对襟短衫,下穿前挡无开口,白布接腰松腰大统裤;女性穿粗布宽圆摆偏襟扣遮臀便衣,接腰统裤,裤脚加花边,头包折叠洁白整齐的帕子,胸前分嵌花边的绣花围腰,腰带拴成蝴蝶结,穿绣花鞋。
民间年俗:
进入腊月,正安县民间开始了杀过年猪、煮甜酒、祭灶神、打扬尘、送春贴、洗浴、办年货等一系列活动。除夕夜,年夜饭做好后,先要献饭,就是祭祖。之后,待所有家庭成员全部到齐,全家男女老少按老幼秩序围坐桌旁,共同过年,吃团员饭。年夜饭吃完后,堆临团转的族中人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带上钱纸、香烛、爆竹,敲锣打鼓的去自家老坟上烧香去了。
自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