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宁都县-概况
取消
宁都县
简介

宁都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贡江上游,东、西、北三面环山,自北向南倾斜。东邻抚州市广昌县和石城县,南接瑞金市、西南接于都县,西接兴国县,西北接永丰县,北毗乐安县、宜黄县,东北接南丰。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现辖24个乡镇,32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0万。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宁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资源和农业大县,翠微峰风景区尤为著名。县城距省会南昌市324公里,至赣州市区162公里,319国道,济广高速,泉南高速公路和5条省道过境,梅江、琴江直通全境。年降水量1588毫米,年均温18.3℃。自古享有"赣南粮仓"之誉,农业主产水稻,森林笼盖率达71%,是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

地理位置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气候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温年平均气温在14至19℃之间。北部山区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区高,月平均气温,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气温最低。从3月开始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气温最高。据县城稳定通过10至20℃,保证率80%的起讫日期:10℃最初出现在3月25日,20℃最终出现在9月28日,历时187天,总积温4723.5℃。

历史文化

宁都历史悠久,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自宋至清,有科举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5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这里涌现出清代闻名全国的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等历史名人。宁都自古“士尚诗文”,文论昌盛,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宁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宋代理学名家曾兴宗是朱熹最得意的门生,其孙曾原一(字宗之)与当时一些诗坛名人结“江湖吟社”,影响颇深,有“诗人宗之,邑由此称诗国”之赞誉。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

自西晋隋唐起,中原汉人陆续南徙定居于宁都。唐初孕育了私塾,晚唐设立了县学,宋代创办了书院,明代兴办过社学。自唐至清,县有县学(州时称州学)、乡有书院、村有私塾、姓有义塾,形成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由于客家人崇教兴学的民风盛行,官以兴教为义举,民以助学为善行,儒学教育得以代代延续并不断发展。 明清两代是宁都儒学教育鼎盛期,时有唐代始设的县学1所,宋代始建的梅江书院,明代始建的金陵书院,清代创办的纯青书院、崇仁书院、仁义书院共5所。名儒私办学馆计有北宋的“长春谷”、南宋的“牛石山房”、明代的“竹坞山房”、清代的“易堂学馆”和“乌石山”学馆等。历代名塾计有唐代孙家的“竹林幽居”,宋代崔姓的“白鹿营塾馆”,明代曾姓的“圣公祠义塾”,清代城南的“百获斋”、东龙的“马头塾馆”、东山坝李姓“天花坛义塾”、东韶曾姓“南团义塾”和琳池“霸公义塾”等。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州志载,“邑内塾馆200余所,琅琅书声,充耳城乡”。

最佳旅游时间

春季(3月-5月):观湖踏青之旅(观锦绣湖,蹬翠微峰)

夏季(6月-8月):休闲避暑美食之旅(钓鱼,农庄休憩)

秋季(9月-11月):丰收采摘之旅(脐橙,橘子等采摘)

冬季(12月-2月):感受客家文化之旅(打麻糍,观戏,喝擂茶)

风俗习惯

宁都婚嫁习俗:
宁都久居客家人,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客家人的婚嫁程序丰富多彩,即“三茶六礼成亲”。“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
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
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
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称“报日子”、“定茶”。
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7.拜堂 花轿进村,喜炮喧天,新郎将新娘迎入祖堂,先行“拜堂”:后闹洞房 新婚之夜,男女老少云集洞房,或喝彩,或唱歌,尽情逗乐,称“闹新房”。
8.回门 婚后三天,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姐夫归省娘家,称“回门”,娘家必设宴接待。

客家习俗:

采茶戏
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由一个人演唱演变到结合民间歌舞,表现生活故事,称单台歌舞。如《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等。后发展到有简单情节,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等。进而根据两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戏(“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行当),如《接姨姐》、《接姐姐》、 《打茶蔸》、《长工碓米》等。三小戏在宁都客家采茶戏106个传统剧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号称大班的东河戏、宜黄戏、祁剧流行,观众对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三角班开始演出《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等艺术难度较大的剧目,处于大型剧种与小型剧种,大班与三角班之间的状态,观众称为半班。半班移植、改编、创作演出大型正剧、悲剧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修谱
长久以来,客家人有编纂谱牒的习俗。民间称为“修谱” 谱牒,旧称家乘、家谱。它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蕴藏着丰富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地名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客家人对家谱视为“传家之宝”。宁都最早修谱始于唐武则天时代(整姓谱),宋代已有许多客家姓氏开始修谱,至明清两代,修谱之风甚盛,尤其是清代修谱达到顶峰,至今逾万人的20多个姓氏基本上都在宋代有了家谱。县内各氏族平均50多年为一届修谱期。宁都130多个客家姓过去姓姓有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动难,收缴、焚毁了许多家谱。但在八十年代地名普查中,县地名办想方设法查到保存于民间的宗谱、通谱、族谱、房谱、祭谱等计有1053部,其数量之多在全赣南地区乃至全省也属首位。这是宁都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桴源赖氏初修族谱》是宁都最早的家谱,为唐长安二年(702年)所修。墓碑和族谱均记载其始祖赖忠诚是迄今有文字依据迁入宁都的最早汉人,西晋永嘉年间,自颍川徙居桴源(今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桴源村)。裔孙赖靖,号雪溪,十二岁能文,习业五经,注重教育,唐嗣圣间,守令荐于朝,雪溪固辞不就,潜心编篡宗谱,成为宁都客家修谱的首创者。

公交路线

南昌徐坊客运站直接乘坐“南昌——宁都”大巴车,抵达终点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

南昌 → 福银高速南昌东绕城段 → 京福高速 → 206国道 → 217省道 → 翠微东路 → 中山北路 → 中山中路 → 胜利中路 → 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