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潼南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渝蓉地区直线经济走廊。东邻合川区、铜梁区,南接大足区,西连四川安岳县、安居区、船山区,北与四川蓬溪县、武胜县相邻,与四川嘉陵区相望。潼南区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渝川合作示范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大都市区。2014年,潼南区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0个镇,2014年,常住人口65.8万(户籍人口为95.61万)。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4.16亿元。潼南区先后诞生了革命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解放军上将杨白冰等时代伟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陈抟、明代重臣吕大器、清代名臣张鹏翮、川剧大师廖静秋等历史文化名人;太安鱼、狮舞、车车灯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地理位置
潼南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渝蓉地区直线经济走廊
气候
潼南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极低温为-3.8℃;无霜期长,年平均霜期仅5.5天。年均降雨量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8.4小时。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
历史文化
潼南区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渝川地区分别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西汉,汉高帝时,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
蜀汉,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
西晋,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置遂宁郡(郡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境原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孝武帝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北周,始兴县隶石山郡,领潼南涪江一带;另置安居郡,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
隋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潼南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瓦子堡),辖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原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移县治于东流溪坝。
宋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
元朝,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戴场坝一带划归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隶遂宁州。至此,县境不再设县治。
明朝,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
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新建东安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三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东安县更名潼南县。民国十八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潼南县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潼南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潼南隶属绵阳专区。1976年1月,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永川地区,潼南隶属永川地区。
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
1997年,潼南隶属重庆直辖市。
2015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运行。
公交路线
主城——沙坪坝/龙头寺/含谷长途汽车站——潼南
自驾路线
重庆 → 内环高速 → 大学城 → 渝遂高速 → 成渝环线 → 205省道 → 桥南大道 → 涪江大桥 → 奋进大道 → 金佛大道 → 向阳路 →
兴潼大道 → 潼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