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川东地区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 江津区东邻巴南区、綦江区,南界贵州省习水县,西接永川区、四川省合江县,北靠璧山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3.31万人(2010年),辖4个街道、25个镇。 江津区为“中国长寿之乡”,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区 “等荣誉称号。
江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数年均1207.9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8.2℃,年平均降雨量为1034.7毫米。
江津,夏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南北朝之前都是江州县属地。
南北朝时期,南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县,为江州县。西魏(553-557年)改为江阳县,兼置七门郡,县治在今江津顺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县治迁至今几江。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七门郡。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隶属于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划江津县西部设置万春县。武德五年(622年),改名万寿县。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销万寿县并入江津县。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属重庆路总督府自辖的录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重庆府,江津仍属重庆。
清朝,江津县属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设川湖总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为川陕甘总督治下川东分巡道重庆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与四川军政府合并,设重庆抚府,后改为川东观察使,辖川东南54州、厅、县,后改川东观察使为川东道,辖36县,江津均在其中。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查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2月属四川壁山专区;1950年,壁山专区划归川东行署;1951年1月,壁山专区由壁山县迁往江津县,改称为江津专区;1960年,江津专区驻地迁往永川,仍称江津专区,后改为江津地区;1981年改为永川地区;1983年2月撤销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江津县属重庆市辖;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四川政府委托重庆市政府代管;1997年,江津市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2006年,江津撤市设区,行政管辖范围不变。
重庆主城到江津,没有这么长距离的公交线路,可以在重庆长途汽车站(菜园坝)、陈家坪汽车站、龙头寺汽车站乘到江津的大巴车
重庆长途汽车站(菜园坝)---江津客运中心6:40--20:00(滚动 每隔30分钟一班 票价¥24
元重庆陈家坪汽车站----江津客运中心 6:50--20:00 滚动 约30分钟一班票价¥22元
重庆龙头寺汽车站--江津07:00—21:00 约50分钟一班 票价¥27元
重庆 → 成渝高速 → 江津/走马 → 走马收费站 → 107省道 → 鼎山大道 → 西门路 → 滨江大道西段 → 滨江大道中段 → 江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