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隶属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北部。东与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河南信阳市相接、西与枣阳、宜城市毗邻,南与安陆、京山、钟祥等县市相连,北与河南桐柏县接壤。扼“汉襄咽喉”,系“鄂北重镇”。
随县国土总面积5673平方公里,人口98.14万(2013年)。县政府驻地厉山镇。
随县位于鄂西北,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北部。东与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河南信阳市相接、西与枣阳、宜城市毗邻,南与安陆、京山、钟祥等县市相连,北与河南桐柏县接壤。跨北纬31°19′~32°26′,东经12°43′~113°46′。
随县处于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地带,位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县域的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左右,无霜期220—240天,年均降水量960毫米。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时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时属楚。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分郡县制。在古随国的土地上,始建随县,属南阳郡管辖。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首置随州,但随县建制仍长期保留,隋、唐、宋、元、明仍有随县建制,清设随州,无所领。民国元年(1911年),恢复随县建制。属孝感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79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县级随州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行政区域为曾都区行政区域。
2009年,随县获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即在现随州市曾都区(市政府所在地)区划范围内,划出19个乡镇成立随县,县城驻厉山镇。
四季皆宜。
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大年),是随县人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冬天,人们就开始作过年的准备,特别是家庭主妇就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腌制鱼肉之类(可参看美味佳肴)外,还要腌制蔬菜,大白菜、萝卜(萝卜片、萝卜丝、萝卜丁)、韮菜、红辣椒等,腌这些菜虽然不光是为了过年而过年,但这些菜在过年的餐桌上却很受欢迎。还要赶制过年穿的衣服、鞋子(女鞋有的还要绣花)袜子(袜子也是用布缝制,后来有了线袜子还要纳袜底上在袜子上),过年全家人必须每人一身新(家庭条件差点的最少是小孩子)。还要把过年的花生、瓜子、豆子(黄豆、蚕豆、绿豆、卜果豆)都买回来,到了腊月二十以后,什么柴、炭、米、面、油、香、蜡、纸、炮、烟、酒,走亲戚的礼物等都要陆陆续续备齐。
二十三、二十四是过小年,过小年的晚上要备办酒肴敬司明老爷(灶王爷)。在灶门口跪在拜垫(过去用稻草或龙须草编的圆形的专门用于磕头的垫子)上烧香纸和灶炸,香纸上还要撒米、茶叶等物,口中念念有词,求司明老爷上天美言等,然后再三拜九叩,谓之送灶。到三十晚上再重复一次,谓之接灶。
小年一过,就要开始用沙炒花生、瓜子、豆子了。花生不用洗也不用泡,瓜子要用盐水淹制晒干,蚕豆则要用开水泡皱皮后把水漓干,放几天才能炒,这样炒的豆子才可以个个炸开口。只是二十八的不能炒,有炒七不炒八,炒八动刀杀之说。炒过之后还要粘“糖果”(不是现在的水果糖);有粘米子糖的(就是把糯米蒸熟阴干搓成一颗颗再晒干,粘糖时用沙把米子炒开,那时没有爆米花机)有粘花生糖、芝麻糖和面糖的,粘糖就是把这些东西炒好后,再把麦芽糖(俗称打糖)放到锅里化开、然后把这些东西按比例(糖多了咬不动,糖少了粘不住)依次放到锅里搅拌,稍冷后盘条切块就成了“糖果”。大多数人家还要打豆腐,打豆腐时取点豆油、豆条、浇点千张过年又多几碗菜。然后就要开始动炸锅了。动炸锅时先炸素的,后炸荤的。先炸麻叶(就是把和好的面擀成很薄的片,再切成棱形的小块,可以放糖,也可以放盐)和想炸的所有吃的东西,接着就是炸圆子、炸三鲜、最后炸红烧肉。除此以外,还要赶洗所有的衣被、擦洗所有的家具、打扬尘、糊顶棚(那时住的瓦房子,瓦缝里进雪、进灰),总之是搬家式的大扫除。最后还要发面蒸饃饃、压米酒。那么多的事情都集中在这几天做好,差不多都是不分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