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四面环山,西临小溪与石面桶山(亦称弥勒献图山)相望,海拔500米,现隶属于莆田县西天尾镇。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北宋大型花岗岩石槽5件,以及部分残碑、石柱础和宋、元陶瓷片。有学者根据调查发现的资料,结合地方文献和民间传说,提出这里应是宋代林泉院寺址,并有可能就是南少林寺遗址。
这里相传的“千灵祖师斗山魈建苦竹寺”、“佛光创建霞梧院”、“吉星侍卫”、“五百僧造反”等故事道出了一处处历史典故。“五百僧造反”这个故事说出了这座古寺被毁的原因。说的是庙里的500多和尚顽抗清政府的统治,因为地势原因清兵久攻不下。后来在当地人的引路清兵从小路上山前后夹击击败500和尚放火烧了这座寺庙。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感念嵩山少林寺相助之情,准其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贞观年间,十三棍僧之一道广奉命带五百僧兵入闽平暴,来到九莲山,住在林泉院。道广见林山地利,就将林泉院易名为九莲山少林寺,俗称莆田南少林,是嵩山少林寺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
林泉院以禅武文化闻名。习武之风,始于唐初,其历经磨劫,也与武风有关。北宋时,寺庙兴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词人刘克庄盛赞“邑之嵩山少林”。清初,因倡导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组织于此缔结,遭兵焚毁。
二十世纪80年代,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被发掘重建,现建筑群依山就势,坐东向西,以护寺河、牌坊、山门、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中轴线,并建有偏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等,有楹联题为“少室禅风,一枝锡杖来中岳;林泉灵气,九品莲花涌上方”,规模宏伟,布局匀称,主次分明,古朴大方,重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
林泉院正处在莲花心上,居九华山脉中段,其附近有九堆天然巨石也形似莲花,俗称“莲花穴”。林泉院的基地有二万多平方米。周围有苦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