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顺治十六年《胡氏家谱》记:宗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经明崇祯年间的改造,前架平屋、大门、戏台及两厢的结构成了今天的模样。相传,胡氏有一先祖曾是太子陪读,太子登基后,特赐宗祠以缩小的皇宫造型建设,以示皇恩浩荡。整个祠堂是封闭式长方形,总面积计2394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丛林环抱,绿野平川,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次第排开,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外设照墙、水池,照墙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隶体大字,典雅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于凡俗的气势。水池呈新月造型,蕴涵“千长古月”之义。内设戏台、中堂、寝庙等部分,两边是厢房酒楼。整个宗祠的外型远而望之呈龙型,左右各有一井,那是“龙”的双眼。真龙不可缺水,新月型池塘,以及门前清水潺潺、源源不断的桃溪,让这条“龙”更具无限的灵气。
前架为十一开间平屋,正中大门盖有三重歇山式门楼,装饰雅观,气势宏伟。牌楼横匾刻有“飨保万龄”四个镏金楷体大字,门楼两旁大柱子上挂着门联:“陈国家声旧,官溪世泽长”,这些题字笔法古朴、苍劲、圆浑,彰显了曾经显赫的家世,也寄寓了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
戏台,号称“江南第一台”,建于大门背后,与祠堂融为一体。正台高8.4米,宽9米,进深7米,台面离地2米。两侧副台宽4.3米,深4.6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戏台前沿由一排低矮的红色栏杆将台面周围围住,台中的巨副屏风装饰着立体花边,四扇马门上下错落,使舞台显得更加舒展和宽敞。后台较前台高1.4米,其深3.9米,宽13.3米。台上,梁、柱、撑腿皆雕满人、物形象,天棚顶处的三口多角藻井绘有戏文彩画。藻井由十六组斗拱组成放射状,呈覆斗式八卦形,以盘龙圆心结顶,周边复套一小八卦,整个构件规正精致,富丽纤巧。戏台上为二重的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巧妙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梁架的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均为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尽显匠心独运的建筑技巧。戏台左右为“报功”、“泽德”两栋廊房,与后台相连,衔接中堂。两厢房、天井和中堂一起,可容六百观众同场观戏。
戏台曾在清光绪十年(1884)大修一次,至次年春上告竣。如今,后台粉壁上尚存当年班社的题字。在题字里头可以发现光绪二十五年广丰万春班先后两次演出的剧目:正本《铁冠图》、《碧罗衫》、《绣花球》、《连环记》;前后折戏(单折)《上马斩左》、《三岔口》、《战马超》、《泗洲城》、《罗成降唐》、《水漫》、《断桥》等。另有光绪三十年的“江邑大王福班”、“大明班”、“紫云班”以及民国时期的“衢州贵云班”、“金华稠舞台”等戏班剧目。
戏台与中堂间隔着的大天井,平坦规整。站在天井间,虽然戏台上不唱一字,但耳边依旧有梨园歌声缭绕……
中堂为宗祠的正厅,进深顶高,空间开阔,梁粗柱壮,人手难以合围。如此这般的雄壮,让人感受到了百年以前作为一个家族处事中心所特有的威严。檐枋上铺以斗拱装饰,为抬梁和穿斗式结合的建筑手法,别具风格。中堂之上前后挂着“清华一脉”、“理学名宗”两块牌匾,柱子上也依次挂着“月开十口成千古,水别三溪共一源”、“七星池水流九曲,一寺佛光映三台”两幅对联。“月开十口”即“胡”字,“成千古”与“千长古月”、“飨保万龄”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清华一脉”与“三溪共一源”互为呼应,指明官溪胡氏先祖源于婺源县清华镇胡氏一个支脉,并寄以居住在官溪和桃溪、梅溪的胡氏三个支脉,要像三条溪水一般三精诚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