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柘荣县-概况
取消
柘荣县
简介

柘荣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西连福安,北邻浙江省泰顺县,南靠霞浦,介于北纬27°05'-27°19'(27°209'),东经119°43'-120°04'(119°897')之间,主要溪流有龙溪、交溪、西溪和东溪等。境内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呈偏酸性,可开发山地面积大。矿藏有铁、石英、铅锌、明矾、硫磺。名胜有东山风景名胜区、仙屿公园、明游朴墓、九龙井、凤岐古民居、袁天禄纪念馆等。纪念地有闽东独立师兵工厂旧址、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殉难地等。

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原称柘洋,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柘荣县总面积571平方千米,人口约10.3万,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县,自古是闽浙两省边界贸易点、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县、市之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柘荣剪纸之窗成为宁德市唯一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中国长寿之乡等美誉。

地理位置

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内陆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脉主峰东山顶海拔1480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县境内峰峦起伏,地势呈东高西低。山地面积509.1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平均海拔600米左右。

气候

柘荣县气候温和湿润,气温立体分布明显雨量充沛,冬长夏短,霜雪冻害较严重的特征,由于境内各地海拔相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各地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5.6℃,绝对低温-9.8℃(1983年12月31日)。七月平均气温25.1℃、35℃以上的酷暑极少见。

历史文化

柘荣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明朝开国功臣、江西行省参政袁天禄和“三主法曹,无一冤案”的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万历年间《四川总志》编纂之一、《福宁州志》编纂总裁游朴等。境内出过进士2名、举人10名、贡生26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城镇的双城城堡、游朴墓、乍洋凤岐吴氏大宅、乍洋溪口永安桥、涉台文物袁氏宗祠、富溪归驷桥。

柘荣剪纸: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是柘荣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最佳旅游时间
一年四季!
风俗习惯

国务院在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柘荣县马仙信俗成为福建省唯一列入民俗门类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仙,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等,自古是以柘荣为中心的民间崇拜地方神明,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

马仙信俗肇始于唐中叶,源自浙南,盛行闽浙,影响赣粤、台港澳乃至东南亚,迄今1300多年,信众上千万。唐肃宗、宋太宗、宋真宗、元英宗、明正德帝都曾敕封马仙,封号多为“马氏护国夫人”、“护国嘉佑真仙”、“灵泽感应真人”等。李阳冰、朱熹、刘伯温、施琅、甘国宝等历史名人曾以碑记、庙祀,或赋诗为文颂之。明正德帝还赐建金銮殿,题诗赞颂。

柘荣作为马仙信俗的发祥地,素有“马仙之都”之美誉。境内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被誉为“仙山”,是闽浙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马仙信俗的重要道场。

柘荣马仙信俗在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信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柘荣十三境每年一度的“接仙”民俗文化活动。“接仙”信俗文化活动规模盛大,异彩纷呈,吸引当地及闽浙信众数万人参与。仪俗由接仙、献祭、游境、醮仪、送仙五大部分组成,期间穿插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前后历时一个月,是闽浙边界最隆重的马仙信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