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元阳-概况
取消
元阳
简介

元阳县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南部,东西横跨74公里,南北纵距55公里,面积2189.88平方公里。
元阳县土地全为山地,无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相对高差2795.6米,年平均气温24.4℃;年降雨量最高1189.1毫米、最低665.7毫米、平均899.5毫米。元阳县是云南热带水果和云雾茶及黄金的重要产地之一。
截止到2006年,元阳县辖2个镇、12个乡,共4个社区、133个行政村。2010年末,元阳县总人口424284人,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376018人,占88.62%。 2010年,元阳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00473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为33.06∶24.63∶42.31。


地理位置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东经102°27′~103°13′,北纬22°49′~23°19′之间。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毗邻,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东西最大横距7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55千米,元阳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县城南沙距省会昆明284千米,距州府蒙自71千米。

气候
元阳县城南沙地区降雨量1049.3毫米,属于较多年份,比常年偏多170毫米。平均气温为23.7℃,与往年相比属正常略偏低,比上年偏低0.8℃,年内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6.4℃。
历史文化
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五亩掌寨,辖今槟榔园、五亩、南沙、南沙新寨等四村,后又设五邦掌寨,辖今五邦、五邦新寨、沙仁沟等村。雍正年间,设稿吾土把总,辖今逢春岭、大坪两区及小新街区部分地区。雍正十三年(1735),设猛弄掌寨。乾隆二十年(1755),设马龙掌寨。嘉庆二十四年(1819)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划归蒙自。光绪九年(1883年)纳楼茶甸划分为四土舍。长舍普卫本分管乐善里、永顺里,兼管三猛地区;二舍普文礼分管崇道里、安正里;三舍普应元分管复盛里、敦厚里;四舍普应隆分管钦崇里、太和里。
民国时期分属建水、蒙自、个旧三县。民国元年(1912年)纳楼辖地敦厚里划归建水,为建水县第九区。民国二年(1913)民国政府在红河南岸土司地区推行保甲制,稿吾、纳更划归个旧,为个旧县外西区。将敦厚里等地划归建水县南区。民国七年(1918),马龙掌寨分为马龙、六呼两掌寨。民国十一年(1922),太和里改为建水县第九区太和乡;乐善里、永顺里改为建水县永乐乡;五邦、水塘两掌寨划归建水县瑞云乡;宗瓦、瓦遮、宗哈、六呼、马龙、五亩六掌寨划归建水县六合乡;猛弄掌寨改为建水县猛弄乡。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2-4月,7-9月
风俗习惯
元阳县境内世居的各民族各自创造了本民族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址、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刀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品、生活器具、生产工具,以及神化传说、诗史谣谚、寓言故事、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生活礼仪、禁忌形式、宗教祭典、村规民约、道德习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12项,孕育出了梯田文化、火塘文化、贝玛文化、谱蝶文化等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中:民族服饰有彝族的日月系腰服、苗族的百褶裙、瑶族的马尾帽、壮族的系腰带、傣族的花腰服等;民族传统节日有哈尼族的“昂玛突”、“开秧门”、“苦扎扎”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等节日。

元阳县为哈尼族聚居大县,哈尼族的哈尼文化包括以森林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以梯田为标志的农耕文化,以长街宴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蘑菇房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以服饰刺绣为主的服饰文化,以“苦扎扎”节为标志的人神共娱的节日文化,以“龙头”、村民间往来为主的礼俗文化,以棕扇舞、木雀舞为标志的歌圩文化,以图腾、手刺绣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贝玛为标志的宗教文化,以哈尼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文化,以铓锣为标志的铓鼓文化,以丧葬为标志的礼仪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