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县建县于1517年,是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其名。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隶属赣州市。
崇义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分类经营试点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中国魅力名县。 2011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64088户,户籍总人口209487人,其中,农业人口172134人,非农业人口37353人。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隶属赣州市。介于东径 113°55′~114°38′,北纬25°24′~25°55′之间。东与南康区接壤,南与大余县和广东省仁化县相交,西与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毗邻,北与上犹县交界。县境内山脉纵横交错,群峰起伏连绵,中部阳岭海拔1259.5米,北部石牙头海拔1333米,东部牛轭潭海拔140米,西部诸广山脉齐云山海拔2061.3米,西南花皮山海拔1581米,东北部陡水水库,水域海拔170米,崇义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
崇义县地处中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夏两季盛崇义聂都溶洞景观崇义聂都溶洞景观(2张) 行季风,全年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雾日多,日照偏少,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无霜期长。但由于地形复杂,垂直高度差异大,山上山下,向阳面和背阳面,气候差异十分明显。 年均温17.8℃,年降水量1615.2毫米。
崇义,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统一后,属南野地,隶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九江郡复为豫章郡。
元朝,属南康、大庾(yǔ)”、上犹县地,隶南安路。
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置崇义县,隶南安府。清朝,隶南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三年(1914),崇义属赣南道。15年(1926),废道,县直隶于省。21年(1932年)全省分为13个行政区,崇义属第十一行政区。24年(1935年),崇义属第四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义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31年 3月,成立崇义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5月,建立崇义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于江西省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8月20日,崇义解放。同时成立崇义县人民政府,隶赣州分区。
1950年7月,属赣西南行政区。
1999年7月1日赣州撤地设市,崇义隶属赣州市。
崇义县自然人文景观广布。有阳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有聂都溶洞群、上堡梯田,云隐寺,此外,还有王尔琢烈士墓、王阳明茶寮碑等人文景观。不仅有秀美看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人文的沉淀,全年均可游玩。
“舞春牛”
牛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在中国各个历史朝代中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远古的先秦开始就有“鞭春牛”的习俗,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财运亨通等。后来此俗流入到民间,逐渐变成各种形式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祈谷、拜牛活动。粤北地区各地盛行“春牛闹” ,人们于每年新春开耕前扎制“春牛”载歌载舞到各地游村,以颂“ 牛”的功劳和自娱自乐。崇义县上堡乡的“舞春牛”是由民间组织春牛队,以“春牛”为中心道具,同时,融入民间故事传说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轻松快悦的,甚至是恢谐活泼的具有闹春特色的歌舞活动。所以叫做“舞春牛”。春牛队用乐器营造气氛,用浮雕灯饰(一盏方形灯牌、四盏春灯)表达龙凤呈祥和乡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景象。灯内插腊烛,以便晚间出演。主道具是“春牛。” 牛头用二人合份,一人舞牛头,另一人用短弯木缠棕丝系于臀后作牛尾,二人围裹被罩,只露出四脚。“ 春牛”严格地按节气、卦头、月分、时辰、阳年、阴年依次制作高矮、长短、口型、颜色各各不同的“春牛”。二个执鞭舞蹈的牧童规范牛和引导“春牛”。白鬓黑发执鱼杆背鱼篓的老渔翁、拿刀斧桃柴担的樵夫、短衣赤脚背犁耙的农夫、拿书阅卷的书生、村姑和老茶婆,挑牛草饭桶的村姑和手摇薄扇妞妮作态的老茶婆,还有庄公和算手,各依角色演唱。
1.赣州市出发-可在赣州汽车站乘坐“赣州-崇义”的大巴车,抵达崇义站后下车即可。
2.南昌市-可在徐坊客运站乘坐“南昌-崇义”的大巴车,抵达崇义站后下车即可。
1吉安市-大广高速-夏蓉高速-赣丰线-崇义县
2.赣州市-夏蓉高速-崇义互通-赣丰线-城北大道-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