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
取消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简介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之间,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沿河周边与贵州省内的德江、印江、松桃、务川和重庆市的彭水、酉阳、秀山等县毗邻。截至2014年末,沿河县总人口57.8万,国土面积246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
截至2013年,沿河县地方生产总值58.96亿元,截至2014年,沿河县已探明或发现的矿藏有煤、萤石、重晶石等20多种。沿河县境内的动植物种类多,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1种,三级保护植物有7种,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23种。沿河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地理位置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隶属铜仁市,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沿河地跨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南北长98.28千米,东西宽53千米,北部东部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南部、西部与省内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行政区域总面积2468.8平方千米,占贵州省省总面积的1.4%,占铜仁市总面积的13.7%。
气候
沿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1050~1220毫米,年日照1100~1400小时。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期,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
历史文化
沿河,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
战国属楚,一度入秦。秦代属黔中郡。
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
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殁蛮僚”。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
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费州。沿河在北周分属黔州和费州。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
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
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
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著首领管理。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
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
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县,隶属于黔州,以境内洪杜山得名,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废洪杜县,洪杜县从置至废历444年。
民国三年于县北置后坪县,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州省政府调整县域时,撤后坪县并入沿河县和务川县,形成今沿河县域,总面积2468.8平方千米。
1934年,沿河县谯家土地湾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沿河县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饮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唱哭嫁歌、跳丧鼓等,此外,还有洪水朝天等神话传说,有针织挑花刺绣、木石雕刻、藤竹编织等工艺,有过赶年等节庆,保持着鲜明的土家民族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