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德江县-概况
取消
德江县
简介
德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国土面积2072平方千米,辖12镇8乡345个村,总人口54万(2012年)。
德江县,距省城贵阳334公里、铜仁市区220公里,素有“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之称,境内有隋唐扶阳县城遗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等景点。
地理位置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东经107°36′~108°28′,北纬28°00′~28°38′,东邻印江县,南接思南县,西连凤冈县,北插沿河、务川两县之间。东西长63.68千米,南北宽78.88千米,周长370.33千米,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县城距遵义市179千米、贵阳市342千米、铜仁市262千米。
气候
德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3℃~17℃之间,无霜期达295天。
境内年均日照时数1045小时,夏半年(4~9月)735小时,冬半年(10月~次年3月)310小时。最多年1292小时,最少年907小时。日照时数随地势高低有明显差异,与年温度变化基本同步。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极差可达385小时。按季节分布:春季(3~5月)224小时,占全年21%;夏季(6~8月)440小时,占42%;秋季(9~11月)267小时,占26%;冬季(12月~次年2月)114小时,占11%。按月分布:1至2月最小,平均32.1小时;7至8月最大,分别为162.5小时和178.4小时。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喜温农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5℃)。各月日照时数与温度的升降比较协调,主要作物生长期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乌江以西自东向西日照时数递增,乌江以东自东向西日照时数递减,低值区为乌江沿岸的低洼地带。冬季1至2月日照时数最少,春季温度回升,盛夏(7~8月)最多,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温度下降,9至10月,多为秋绵雨天气,秋末冬初日照有所减少。2005年,平均太阳总辐射80千卡/平方厘米,7至8月分别为11.4和11.5千卡/平方厘米,12月为3.0千卡/平方厘米。
历史文化
禹贡时属荆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秦立郡县制,属黔中郡。
汉先属武陵郡酉阳县地,后属武陵郡永宁县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酉阳县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巴郡领县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县西),其中涪陵县,新莽时改名巴亭,东汉复称涪陵,县治为今重庆彭水,郡属西南,包有今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武帝时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广汉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东南地划入牂柯郡。
三国时,吴以思州分置黔阳县,思南为黔阳县地,与酉阳又有隶属。
西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地,隶梁州。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东、巴西八郡。东晋时属武陵郡地。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恶荆州强大,甲兵尽聚,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县。武陵郡改隶郢州,领县不变。北周时,先属奉州地、费州地,后属黔州地。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领巴郡、涪陵郡、东岩岩渠都。不服梁、陈,政令不能达。周武帝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德江属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于故枳城立涪陵镇,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德江属费州地),治在涪川(今县境潮砥官宅坝),亦曰涪川郡。后废费州,并入黔州。
隋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制。初承北周费州,不带郡领县,后废。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属黔州。
唐初属巴东之扶阳县地、改属务州、思州地,后属费州之扶阳县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柯、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复以隋巴东的务川县置务州,州治务川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又招慰生僚置城乐县(今凤岗),属务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务州隶属江南道,县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曰思州,以界内思邛水为名,逐年县有所减。
五代属费州地,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张万睿率思州、费州等七州皆附于楚王马希芜。蛮夷长据其地,先附楚后附蜀。
宋初属黔州领内羁縻州地,后属思州务川县地。宋初全国分为十三道,乾德以后改道为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分全国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调整为十五路。元丰间,又改为二十路,路下设府、州、军、监。思南府,宋初为羁縻州。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领藩部长田佑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分黔州复建思州,属夔州路,较唐时思州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务川等地为土族所据,未达王化)。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内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于故都濡之地,沿旧治名务川县(德江属务川县)。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领县废,并入彭水县,务川县降为务川城,邛水县、安夷县各降为堡,仍属黔州。
元属思州水特姜长官司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寻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于清江郡,改称故思州治为思南,隶湖广行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领夷长田景贤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
明属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隶四川行省,领县三(安化、务川、印江)、长官司(蛮夷、沿河佑溪、朗溪。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德江县明洪初置水德江长官司和洪安化剂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剂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以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府属附廓。
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于江口、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八年正式迁移安化县于今德江县城。
民国时期,德江县疆域基本确定。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安化县改隶贵州镇远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请改制方案经内务部核准,从九月开始施行,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县曰德江县(因查湖南省有安化县,乃以乌江在县境一段俗称德江而改德江县),属黔东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凤岗、印江、沿河、务川等县按省定方案互拨插花地,各县疆域初步确定。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县南二区(宽坪)划拨思南管辖。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镇远道,德江县直隶省辖。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五县勘查边境插花地段。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互拨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边界。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务川两县勘定边界。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
解放后,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场两乡划归德江县管辖。至此,德江县界完全定界至今。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


土家葬俗:

土家族的丧葬,经历过四种形式:最古老的是岩洞葬,次是火葬,之后为生基葬,现盛行棺木土葬。土家人对老人和长辈的丧事非常讲究,一般要经过入殓、奠礼、安葬、祭坟等过程, 出殡前唱丧歌、劝孝歌、盘歌、庚歌等,歌词内容广泛,从颂死者到唱历史故事等,应有尽有,往往通宵达旦,几天几夜。土老师死后仪式与众不同,须由其弟子或其他土老师操办,举行“座禅”、”开天门”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