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榕江县-概况
取消
榕江县
简介
榕江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8°04′-108°44′、北纬25°26′-26°28′之间,位于湘黔桂三省结合部中心地带,东邻黎平县、从江县,西与雷山县、三都县接壤,北界剑河县,南接荔波县,自古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全县总面积3315.8平方千米,辖6镇13乡、268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9.8万人,占总人口的85.14%。政府驻地古州镇。
榕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贵州省旅游优先发展区”、“红色革命老区”和“贵州省体操之乡”。县城内有红七军军部旧址、镇台衙门、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天下独一苗王庙等古建筑,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榕江县拥有A级民族村寨4个、文物133处,民族风情及民间艺术独具一格,享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的美称。
地理位置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介于东经108°04′-108°44′、北纬25°26′-26°28′之间。南北长93千米,东西宽66.5千米,国土面积3315.8平方千米。地跨珠江与长江流域。东邻黎平县、从江县,西与雷山县、三都县接壤,北界剑河县,南接荔波县。
气候
榕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8.1℃,积温大于6500℃,降水量12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300多小时,无霜期超过310天。空气质量优良,年日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历史文化
榕江,昔称古州。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长期为中央王朝羁縻之地,为土官管理。[3] 
元至元二十年(1360年)置古州八万洞总管府,后改军民府,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古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年)置古州卫,寻废;永乐六年(1408年)设古州司流官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古州蛮夷长官司属黎平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开泰县承分驻古州;七年(1729年)设古州镇,置古州厅,以黎平府同知驻其地;乾隆元年(1736年)置古州兵备道;二年(1738年)移开泰县承分驻朗洞。
民国二年(1913年)改古州厅为榕江县,属黔东道;十二年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将从江县并入。
1961年,将从江县分出。[4] 
1997年,榕江县辖6个镇14个乡,县政府驻古州镇。
2003年,辖6个镇、14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共有268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
2006年8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车江乡,其原辖地划归古州镇管辖。
2007年,辖6个镇、13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26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牯脏节:
苗族吃牯脏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的某个“亥”日或“辰”日,通常举行7天。前3天是大娱乐,全寨大吹芦笙,进行踩芦笙堂欢跳芦笙舞活动。到第4天寅时,举行吃牯脏踩堂仪式。此时,走在最前面的是穿花衣、羽毛裙,头戴特制的白野鸡毛帽的牯脏头;跟着的是领头的芦笙队,然后,是众多的芦笙队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牯脏牛和扛着已故先人生前所喜欢的衣物的人们;最后是放鞭炮、铁炮的和参加牯脏活动的队伍。队伍绕牯脏堂3圈,便由牯脏头对着牯脏牛念一阵《吃牯脏词》,念毕后就回家。当人们离开牯脏堂时,土铁炮、火药枪和芦笙齐鸣,霎时,牯脏堂上芦笙阵阵,枪炮声声,人声鼎沸,一片欢腾。
次日寅时(即凌晨3-5点钟),人们将牯脏牛牵到“祭祖堂”,由牯脏头念了一阵《祭祖词》后并鸣枪三响,这个时候呢,各家各户便开始祭祖。从这天起(即第4天),直到第7天吃牯脏结束,每天人们都是酒酒肉肉,摆宴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