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三穗县-概况
取消
三穗县
简介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8°32′-109°04′、北纬26°47′-27°04′之间,东北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西南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全县辖7镇2乡,159个村,5个居民社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21907人(2013年)。县人民政府驻八弓,距州府凯里87公里,距省府贵阳247公里。
2013年,三穗县生产总值完成24.9亿元,和2012年相比,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保持在18%以上。三穗麻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
2007年,三穗竹编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
地理位置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东经108°32′-109°04′,北纬26°47′-27°04′之间,东北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西南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
气候
三穗县属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7.6℃,全年无霜期290-300天,平均降水量1147mm。
历史文化
自唐宋就实行羁縻统治。
宋大观元年(1107年)始置。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安定县。为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德明洞、秃罗等蛮夷长官司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邛水、得民、晓益、陂带、团罗五长官司;二十五年(1392年)并为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隶镇远府。
清雍正十年(1733年)改设邛水县丞,为镇远分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添设镇远县丞一员分驻邛水司地。
民国二年(1913年)以邛水县丞地置邛水县,属黔东道;十三年(1924年)改灵山县;十六年(1927)易名三穗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1950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撤销三穗县,并入镇远县。
1962年,恢复三穗县。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撤销岑巩、三穗2县,将原2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镇远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恢复三穗县,以合并于镇远县的原三穗县行政区域为三穗县的行政区域。
1996年,三穗县辖5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八弓镇。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民居:
寨头苗家人居住的是木房吊脚楼,多半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正屋楼层一般为三层,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是人生活起居室,三层为粮食储藏库,生活起居层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外拓宽一尺左右的座坊。偏厦略低于正屋一截。[9]  


服饰:

寨头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女装三种。成年女装以青色家机布料为主料,衣服无领,衣门向右肋开通衣襟,左衣襟向上开一尺长衣衩,衣长齐膝盖,袖细而长,盖于手掌背,肩部和袖端处大多围一层一寸宽的另一种颜色的布料,在布料边上用白花条或浅蓝色布条三至五根围成图案镶着隔开。裤子由裤裆、裤腰、裤脚三部分组成,裤脚另加一层一寸宽的别样的颜色布料,在这层布料上端边缘用自挑的花条或浅蓝色布条编成像上衣一样的图案隔开。头包一张长三尺、宽一尺二寸自织自染的青色家机布料,俗称“三角头帕”。[9] 


婚俗:

寨头婚俗有日娶和私奔两种。这两种婚俗过程相同,即新娘进屋不拜堂,新娘挑“喜水”,举行拦客饮酒对歌,号婿与恭贺,抹黑脸,妻不落夫家等,只是形式不一,日娶是当天白天举行,男女双方家里都办喜酒,而私奔大多在晚上举行,当天不办喜酒,男方家亲戚朋友前来恭贺,择日办喜酒。

丧葬:
寨头丧葬有正常死亡安葬和非正常死亡安葬两种。正常安葬仪式有办理丧事、出丧(柩)、圆坟三道程序。非正常死亡安葬仪式为安葬前火化尸体,后按正常安葬仪式安葬。[9] 


禳桥:

寨头禳桥有群体和个体两种。个体是各家各户自己去禳;群体以全寨或房族去禳,人多,场面大,像这种场面的大型禳桥一般一年有三次,即“正月十五”、“二月二”、“月半节”等。[9] 


禁忌:

禁忌大致分为生产禁忌、生活禁忌、火灾禁忌、修造禁忌及其它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