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普安县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州境北部,东邻晴隆县,南接兴仁县和兴义市,西毗六盘水市盘县,北望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县名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平安生息”之意。
2015年,全县总面积1454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8个镇个2个乡,县城所在地盘水街道;有耕地面积25.4万亩;全县总人口33.19万,居住着汉、苗、布依等十多个民族。2014年普安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
普安县有河流46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7万千瓦;有煤、黄金、铁、硅、铅、锌等28种矿藏。普安县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树2万多株,是“中国古茶树之乡”。
地理位置
普安县位于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1′10"~105°09′24",北纬25°18′31"~26°10′35"。东与晴隆县接壤,南与兴仁县、兴义市相连,西靠盘县特区,北与水城特区、六枝特区相邻,县城东距省会贵阳297公里,南距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147公里。
普安县东西最大距离3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6.55千米,总面积142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418.51平方千米,占99.3%;水域面积10.49平方千米,占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2人。
气候
普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3.7℃,1月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6.9℃(1977年2月9日);7月平均气温20.7℃,极端最高气温35.1℃(1994年5月1日)。最低月均气温-2.2℃(2008年2月),最高月均气温26.8℃(2011年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6.1℃,最大日较差23.3℃(2006年3月17日)。生长期年平均280天,无霜期年平均290天,最长达348天,最短为23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28.3小时,年总辐射103.2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98天(一般为3月1日~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39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227天,最多达271天(198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841.3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68.3毫米(2011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6月最多。
历史文化
普安始于春秋时期,“普”字源于“濮”(人)的谐音,“安”为安定。普安,即“濮越”人平安生息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属夜郎国。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为漏江县,隶牂牁郡。
汉元封(前110年)至东汉末(220年),为漏江县、贲古县。
蜀汉(221年)至魏景元(260年),为贲古县,隶兴古郡。
晋泰始至太元(265~376年),为漏江县,改隶建宁郡,贲古县地。
南朝(420~589年),宋齐时期,为漏江县,改隶建平郡;梁陈时期,为乌蛮之地,阿外格(地名)。
隋(581~618年),为乌蛮七部之一的暴蛮部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为西平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为盘水县。
唐天宝至会昌(742~841年)、五代(907~960年),为于矢部地(自杞国)。
南宋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为于矢万户府。
宋景炎元年、元至正十三年(1276年),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改为普安府,随置普安卫,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南卫(卫治今普安江西坡);同年置新兴、新城二所隶安南卫(新兴所即今普安县城);二十五年(1392年),迁安南卫治尾洒堡(今晴隆县城)。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安南卫新兴所隶贵州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新兴所随安南卫改隶安顺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置普安县,自此起县名始定。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县治由新城所迁至新兴所(今普安县城),同时割安南卫的兴仁、兴让二里及阿计、安逸二营隶普安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南笼府。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普安县新城巡检司,改新城为新城镇。
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名为兴义府,普安县隶兴义府;三年(1798年)置县丞于新城,知县与县丞分疆而治。
民国元年 (1912年),裁新城县丞,以其地分设兴仁县。
民国二年(1913年),州、厅一律改为县,省下设道,普安县改隶黔西道(道治安顺)。
民国三年(1914年),黔西道尹刘显潜报准调整兴义、兴仁、盘县、普安等县插花地。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黔西道,县直隶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分建十一个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普安县隶之。
1949年12月,普安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驻地盘水镇,设置5个行政区,区下设2镇、9乡。
1950年3月,普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将原来的5个行政区改成3个行政区。
1952年7月,兴仁专区改称兴义专区,普安县随之改隶;1953年4月,普安县划为44个乡镇。
1956年7月,兴义专区撤销,普安县改隶安顺专区;同年,普安县第一区更名地瓜区,第二区更名青山区,第三区更名兴中区,第四区更名盘水区。
1958年12月,晴隆县辖区全部并入普安县,驻地盘水镇。
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行政区划为8个人民公社、71个管理区。
1961年8月,恢复晴隆县,原晴隆县管辖的区、乡全部划归晴隆县,普安县划为地瓜、青山、兴中、盘水4个公社,下辖33个管理区。
1962年3月,撤销大公社,复置4个行政区,将33个管理区调整规划为22个公社。
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普安县划归兴义专区管辖。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普安县人民委员会改称谓为普安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兴义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改兴义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地区行政公署,县亦改隶。
1981年9月,撤销兴义专署;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隶属黔西南州管辖。
1984年4月,公社名称全改为乡,盘水镇升格为区级镇,7月撤销罐子窑和青山2个公社。
1986年12月,行政区域划分为4个区、1个区级镇、34个乡、2个乡级镇。
1992年1月,撤销地瓜、青山、兴中、盘水4个区,设8镇6乡。
2007年9月,撤销乡镇设置的44个管理区,将原来设置的167个村、3个社区和下设的1264个村民组整合为75个村、14个社区并下设1094个村民小组、169个居民小组。
2015年1月,撤销8个乡镇,改置2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相应进行行政村、社区隶属调整,总量不变。至此全县辖2个街道、8个镇和2个乡。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普安县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有苗族的“惹捱德亘”(芦笙棒舞)、采花风情、喇叭苗服饰,彝族的海马舞、 横山歌圩等。
苗族芦笙棒舞:
苗族芦笙棒舞为县城东北41千米白沙乡莲花寨的苗族民间舞蹈,苗语称“惹捱德亘”,意为“苗族(歪梳苗)撵山舞”。起源于远古祭祀活动,由绞谷(亘子鼓)、索亘(昌子飘)、高桩德亘(港格亘)、嘞干赤四部分组成。舞蹈时,十余人至数十人分别持芦笙和木棒奏乐,再现围猎、跟踪追击、搏杀捕获的原始狩猎活动场面。
彝族海马舞:
传于地瓜镇格拱、三板桥镇梅子井一带。
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海马舞表演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扮马哥,二人扮烈马。表演由四个阶段组成:马帮跋涉;调遣烈马;烈马争斗;降服烈马。伴奏以皮鼓为主,以钹、锣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