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国道321线、贵广高铁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地理位置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东经107°40′至108°14′,北纬25°30′至26°10′之间。东邻榕江县、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8公里,距省城贵阳230公里,距州府都匀85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气候
三都水族自治县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地势、地貌、海拔高度的复杂影响,形成三都气候在地域上的差异,全县分为温热、温暖、温和三个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8.2℃,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6.6℃,极端最高气温为39.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5℃,年总积温为6603.1℃。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26.1毫米。日照时间少,全年日照时数1131.4小时。全年无霜期326天,最短275天。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气候灾害频繁,其中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绵雨、冰雹、凌冻等灾害性天气。
历史文化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改名三都县,三都县治设三合镇,都江县署改为区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