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隶属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地处东经105°27' 49"-105°58' 51",北纬26°26' 36"-26°31' 42"之间。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西与毕节市织金县上坪寨乡、猫场镇相连,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龙场乡、毕节市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乡相毗。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79.93平方公里。总人口475257人(2013年)。
普定县著名景点有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古人类遗址;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讲义-号营村;贵州省第二大人工湖夜郎湖。
地理位置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东经105°27' 49"-105°58' 51",北纬16°26' 36"-26°31' 42"之间,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龙场乡、毕节地区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相毗。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79.93平方公里。
气候
普定县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164.9小时,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属全省三大降雨心地区之一。
历史文化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古为牂牁夜郎国地,有彝族居住。
唐贞观四年(630),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安县治西堡(今普定马场),是今普定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普定为罗甸国普里部所辖。
五代,属始安县,部分为望江县领有。
宋朝时属夔州路始安县、望江县地。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归附,以其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此为“普定”二字首次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也是普定县名来历。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为罗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后改隶湖广行省。次年复改隶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复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为普定路,隶属不变。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亲辖地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今普定分属安州、和宏州、安顺州、普定县所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普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永宁、西堡、十二营改隶普定卫,属四川都司。正统三年(1438),安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宁谷、西堡属之;十二营属镇宁州,隶贵州布政司。普定卫改隶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于普定卫,州、卫同城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今普定属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属贵州都司。
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卫置普定县,隶安顺军民府。二十六年(1687),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裁定南所入普定县。
民国元年(1912),撤普定县,并入安顺府。二年(1913),恢复普定县,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普定县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属贵西道管辖。三年(1914),普定县移治定南,以原普定县部分属地为根本,划拨安顺、镇宁、郎岱、织金、平坝等县插花地组成新的普定县,县名沿用至今。九年(1920),废道直属省。二十四年(1935),改属(安顺)第二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1938),改隶(兴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安顺专区,今属安顺市,县建制沿革一直未变。
2000年,普定县辖4个镇、3个乡、4个民族乡。
2003年,普定县辖5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31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
风俗习惯
布依族织锦:
布依族织锦,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工艺,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机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蓝色丝线作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纬,经过精挑细插,数丝穿梭纺织而成。布依织锦图案精细协调,美观大方,创作新颖,立体感强。原用于服装装饰,现已开发用作壁挂、沙发巾、旅游包等,成为了布依族名贵的美术工艺品
布依织锦主要分布在普定县境内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关镇陇戛村最有特色。
苗族跳花: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场,我县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绽,春播即将来时或者古历七月中旬举行,一年两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风调雨顺,庄家丰收,演变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普定境内的花坡,花场主要有猴场乡的仙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乡的沙戈村、和平村,补郎乡的等堆村猫洞乡的月亮村、又奋村莱格都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
苗族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四部分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规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长的可达2至3米。芦笙管一般用细而长的竹子制作,通常为六管,音调为羽、宫、商、角、徵、羽六个音,属于五声音阶,后来也发展到六声、七声音阶。芦笙音色圆润,曲调欢快活泼;苗族芦笙舞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芦笙舞和芦笙伴随着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制作的芦笙,手艺精湛,堪称一绝,六个音调,乐声千变万化。身着麻布衣服,生性粗旷质朴的苗家汉子,跳起芦笙舞来,边跳边吹,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的表演绝技。普定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县坪上乡的革渣村、硝硐村、丰林村、猫洞乡的又奋、来格都等苗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