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湄潭县-概况
取消
湄潭县
简介
湄潭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3街道14镇、132个村(居、社区)。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9℃。
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享誉中国。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
地理位置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市的播州区、汇川区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
气候
湄潭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干燥寒冷,春秋两季为冬季和夏季交替过渡季节;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8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7.8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4摄氏度,无明显热害和冷冻无霜期,年无霜期平均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年总辐射量3488兆焦耳/平方米,为中国太阳辐射最低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7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占41.2%;冬季最少仅占6.1%。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等。
历史文化
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归属遵义市。
最佳旅游时间
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