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为江西省抚州市下辖县,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盱江下游。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建县,迄今2215年,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 全县域面积169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万公顷,有林面积9.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5%,城区绿化率45.6%。 现下辖9镇、3乡、150个村、街道办事处13个,2010年总人口32.6万,使用赣语。
南城船屋位于县城东约12公里的天井源乡尧坊村,分别为108间和36间两座。建造时间约在清道光、咸丰年之间。两座船屋的主人为尧坊村宁泰贞、宁泰元兄弟。108间船屋依水傍山而建,占地约10亩。饶坊村四面环山,一条溪水自村前向南而过,山清水秀。跃然于古村的船屋,更是做工精细,其间有雕刻精巧的中堂和门楣,其上嵌着木匾、石匾,装饰性门窗上刻着许多依据古代传说而成的绘画,人物生动,堪称经典。房屋整体为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屋,共108间,房屋高达6米以上,一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整座船形古宅似逆水之舟,朝向东南。远处望去,船头、前舱、后舱、甲板、船篷皆有,惟妙惟肖。
南县城,江西省抚州市辖县,地势东、西高,中部成南北贯通的河谷平川地带,山地分布在东西两侧,盱江由南而北经城垣贯穿全境。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约1642毫米,无霜期277天左右。
南城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约1642毫米,无霜期277天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主要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多偏东南风,春秋为南北气流交替过渡期。春夏之交多雷雨,夏秋之际经常干旱炎热,多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10.5℃。
南城建县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北宋设建昌军,元代改为建昌路,明设建昌府,管辖南城、新城(今黎川)、广昌、南丰四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南城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朱元璋的第六世孙,也就是明代第九任皇帝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祐槟封藩建昌,称为益端王。当时,江西除建昌的益王外,还有南昌的宁王和波阳淮王,在江西三藩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建昌的益王,也是整个明代延续时间较长的王族。建昌府的建置沿至清末。1932年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设在南城,1935年改为第七行政区,辖区含今抚州市全境和福建光泽。抗战时期,南城作为赣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1941年3月,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建国初期,政府无财力短时间恢复南城这座城市的昔日繁荣,遂将行政专署迁往抚州,南城属抚州专区(今抚州市)。
1979年,设立严和公社(赣革发[1979]146号)。
1984年4月25日,设置包坊乡,管辖洪门公社的包坊、李敖、上乌石和上唐公社的棠下、姑余、坊头大队(赣府字[1984]94号)。
1985年3月15日,撤销上塘、洪门乡,设置上塘、洪门镇(赣府厅字[1985]160号)。
1985年6月21日,姑山乡改名麻姑山乡(赣府厅字[1985]331号)。
1994年5月5日,撤销株良乡、里塔乡、龙湖乡、沙洲乡,设立株良镇、里塔镇、龙湖镇、沙洲镇。(赣民字[1994]80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新丰街乡,设立新丰街镇(赣民字[1997]173号批复)。
至此,全县面积1698平方千米,人口27.1万,辖8个镇、9个乡:建昌镇、沙洲镇、龙湖镇、洪门镇、株良镇、上唐镇、里塔镇、新丰街镇、岳口乡、徐家乡、万坊乡、浔溪乡、麻姑山乡、天井源乡、睦安乡、包坊乡、严和乡。县政府驻建昌镇。
2000年5月8日,撤销麻姑山乡,划归万坊乡(赣民字[2000]10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8个镇、8个乡。
全年均可游玩。爬山活动以及游览当地遗迹和名胜。
1.南昌昌南客运站直接乘坐“南昌——南城”大巴车。
2.抚州广昌汽车站乘坐“抚州——南城”大巴车。
1.南昌-枫生高速-福银高速-G206-南城县
2.抚州-福银高速-G206-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