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九龙坡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处在重庆市西南部,是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重庆渝中半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龙坡区与渝中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璧山区、江津区接壤,与南岸区、巴南区隔江相望。区境南北长36.12km,东西宽约30.4km,幅员面积431.86k㎡。截至2010年,九龙坡区常住人口为108.44万人;至2013年底,九龙坡区辖8个街道和11个镇。
九龙坡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龙门阵风景区、海兰云天、重庆动物园、巴国城、白市驿森林公园等。
地理位置
九龙坡区位于东经106°15′-106°35′、北纬29°15′-29°35′之间,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东邻渝中区,南接大渡口区,西连璧山区、江津区,北毗沙坪坝区,幅员面积431.86k㎡。
气候
九龙坡区地处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少,无霜期长。春早多倒春寒,夏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雾。常年平均气温16℃~18℃,全年无霜期340天左右。
历史文化
先秦时期,九龙坡地属巴子国江州。
秦汉时期,区境始属巴郡江州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区境属垫江县;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垫江县、枳县置巴县,区境为巴县属地。
隋、唐至北宋末,为渝州所属巴县地。北宋末至南宋初,为恭州所属巴县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为重庆府所属巴县地。
元代、明清时期,区境仍隶属巴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重庆市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区境属于石桥铺直辖镇和巴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石桥铺直辖镇改为重庆市第十七区,辖石桥铺、歇台子、九龙铺和鹤皋岩4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第八区和第十七区合并为重庆市第四区,九龙坡部分地方仍属巴县。1952年10月,重庆市调整区划,化龙桥、大坪、歇台子和石桥铺4个街道,石桥、歇台和黄泥3乡划归第三区;黄沙溪和遗爱祠2个街道划归第一区;陆续将巴县人和镇、建胜乡、屏都镇、南泉管理局、鱼洞镇、大窝乡划入第四区。1952年11月,九龙坡区全境属重庆市第四区。1953年2月,鱼洞镇、大窝乡和石板乡划还巴县。1955年10月,第四区定名为九龙坡区。1965年2月15日,划出九宫庙、新山村和跃进村3个街道建大渡口区。1995年3月,原巴县白市驿、含谷、走马、金凤、陶家、巴福、西彭、铜罐驿8个镇和石板乡,以及沙坪坝区石桥铺街道、石桥镇划入九龙坡区;九龙坡区所属李家沱街道、土桥街道、南泉镇、花溪镇划归巴南区;茄子溪街道、建胜镇、八桥镇,九龙镇大堰村第二、三、四村民小组划归大渡口区;续留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中梁山5个街道以及九龙、华岩2个镇。1997年11月,撤石板乡建石板镇。1998年2月,九龙坡区委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石桥铺街道、石桥镇。2001年7月,中梁山街道与华岩镇合署办公。2004年8月13日,撤石桥镇建渝州路街道。2010年8月1日,石桥铺、渝州路街道正式随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划归九龙坡区。
最佳旅游时间
九龙坡四季皆宜旅游。全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季风性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气温约18℃,极端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8℃。
风俗习惯
九龙坡区九龙镇地处重庆西郊,辖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000余人。20余年来,九龙镇不懈地探索发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联创作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扎根民间沃土,通过书画、篆刻等载体,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峡,七渡扶桑。
九龙楹联以其生动的形式、高雅的格调、独特的韵味,辅以书法、金石,颇具观赏性。截至1999年底,九龙镇有3600余人次的群众已经创作出作品24000余幅,其中有万余幅作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有260余幅偻刻在木、石、竹、砖、不锈钢等材料上常年悬挂各地;已经编印《九龙楹联》22辑,累计上万册。2000年3月,九龙楹联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公交路线
0493路 0800路 0833路 148路 204路 207路 226路环线 229路 275路 310路 341路 362路 368路 413路 416路 419路 420路 428路 454路 463路 471路 475路 838路 轻轨2号线
自驾路线
重庆→人民路→嘉陵桥路→四新路→牛角沱立交桥→上清寺路→嘉陵江滨江路→华村立交桥→嘉华隧道→黄沙溪立交桥→菜袁路→长江二路→谢家湾正街→杨家坪正街→杨家坪环道→西郊路→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