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是厦门市的六区之一,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复置。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属泉州府。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0年06月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3年06月复析同安县归厦门市。实施县治,因县城呈束腰银锭状故称“银城”。历史上曾管辖过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龙海部分地区,解放后行政区域曾几度变更,1973年划归厦门市管辖,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地处厦、漳、泉金三角(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较早的开放县之一。旧称“同安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
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区,距离厦门岛大约40分钟车程。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政府新规划的北部市级中心。
同安区(原名同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今境域在北纬24°32′35″~24°54′46″,东经117°54′46″~118°24′32″之间,北靠安溪、南安,东连南安,西接长泰,西南与厦门郊区毗邻,东南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境内陆地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0.3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078.55平方公里,海岸线86公里,海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成梯级下降,构成向东南开口的大马蹄形。最高点位于北部的云顶山,海拔1157.2米。
同安区,位居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中心地带,北与安溪县、南安交界,西接长泰县,东连翔安区,南面隔同安湾与湖里区相望,西南与集美区毗邻,324国道、205省道、福厦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公里长、60米宽的同集城市快速道以及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城市快速道、海翔大道的开发建设把同安和厦门半岛彻底连为一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同安区境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冬冷但无严寒,夏热而无酷暑,秋凉气爽宜人,春暖晴雨多变。气候随各片区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可分为沿海、中部平原、北部西北部山区3种类型。以同安城郊气象站为低海拔片区代表点,年平均气温21℃,最冷月元月份平均气温12.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4℃,年平均降水量1467.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30.7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685.2毫米。
晋太康三年(282)置同安县,属南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4乡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历属泉州、清源郡、清源军、平海军、泉州路、泉州府、兴泉永道、南路道、厦门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区。清乾隆四十年(1775)析置马巷厅(1912年废)。1912年析置思明县,1914年析置金门县。古城因形似银锭而得名“银城”。
1949年9月19日解放,历属第五专区、晋江专区、厦门市、晋江地区、厦门市。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安撤县设区,并于次年5月1日正式挂牌。
四季皆宜,夏季尤佳。
元宵赏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在厦门市同安区不少地区还有另一种欢度元宵的方法:那就是2010年入选厦门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装瓯”。
“装瓯”,也称“捡丁瓯”,这是一种传统祭祖习俗,仪式在宗祠内进行,一般前一年新婚、添男丁都有“装瓯”,“装瓯”富有闽南地域特色,这种民俗既是感恩又是祈福,表达后辈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又起着沟通乡村、邻里、亲朋相互间感情的作用;“装瓯”的同时,添男丁的人家还会在祖祠挂上灯笼,数一数灯笼有多少个,就知道这一年这个村新添多少男丁。
据了解,元宵当天,同安“装瓯”,最热闹的就属西塘和祥露两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