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
黔江区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至2014年,黔江区幅员面积2402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黔江区户籍人口53.6万人(常住人口44.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
黔江区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获得过“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地理位置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
气候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气温:
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 mm,仅占1.6%。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历史文化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 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 、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县、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 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公交路线
主城——龙头寺长途汽车站——黔江
自驾路线
重庆 → 内环高速 → 渝宜高速 → 长涪高速 → 319国道 → 319国道/乌江路 → 长峡路 → 319国道/建设西路 → 319国道/进士东路
→ 坨家山隧道 → 319国道/迎宾大道 → 城西七路 → 行署街 →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