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涪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带动武陵山等地经济发展。[1]
重庆市(省级)定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渝东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南部中心城市。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间曾为巴国国都。秦昭王三十年(前227年)置枳县,为境内置县之始。历来为州、郡、专区、地区、地级市治所。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地级)等两市一地区并入重庆成立直辖市,原涪陵市枳城区、李渡区合并为重庆市涪陵区。
截止2015年6月,涪陵城区建成区已达72平方千米,城镇人口达到75万人。是乌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力争在2020涪陵城区实现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同时涪陵城区绕城高速环线已基本形成,涪陵城区轨道交通即将开工建设。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核工程等。城市荣誉:中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市级文明城区
、卫生城区 、山水园林城区 、环保模范区 。
地理位置
涪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带动武陵山等地经济发展
气候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历史文化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 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辖武龙县。明代,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5年11月5日,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8年12月,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正式归重庆市管辖。
公交路线
主城——红旗河沟长途汽车站——涪陵
自驾路线
重庆 → 内环高速 → 渝宜高速 → 长涪高速 → 319国道 → 乌江路 → 公园路 → 广场路 → 广场环路 → 武泰路 →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