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重庆大都市区,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公元776年置县。永川区东连江津区、璧山区,,西接荣昌区、大足区,北界铜梁区,南临四川合江县、泸县。永川自古以来为渝西地区和川东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集散中心。永川东距重庆主城九区56km,西距四川成都276km,渝昆高速、成渝铁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永段在永交汇,永川东站为成渝高铁渝西地区最大站。截至2014年,永川区常住人口108万人,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75.7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达59.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65.87万人,城镇化率达63.27%。永川区是重庆职业教育城,有26所职业学校,2所本科院校。永川区2012年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入选国家森林城市 ;2013年入选智慧型城市;被环球时报评选为2014年经济最具竞争力城市 。
永川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雨量1015.0毫米,平均日照1218.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
永川,夏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朝以前是江州县属地。唐朝,大历十一年(776年),分璧山县地置县,隶属于昌州。
永川区在重庆市的位置(红色处)北宋时,永川县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南宋时,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县辖地并入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6]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永川县并入大足县。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民国元年(1912年)3月渝川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1914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民国18年(1929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民国30年(1941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永川区远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3月3日,国务院【国函字26号】批复撤销永川地区行政公署。将原永川地区的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划归重庆市管辖。[7] 1992年3月9日,民政部【民行批25号】批复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县级),以原永川县的行政区域为永川市的行政区域。[8] 2006年10月22日,国函[2006]110号批准:撤销永川市,设立重庆市永川区。以原永川市的行政区域为永川区的行政区域,永川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路街道。
重庆 → 成渝高速 → 永川/双石 → 汇龙大道 → 渝西大道(东段) → 昌州大道中段 → 人民西路 → 永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