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位于重庆南部,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属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东南与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县接壤,东北与武隆县为邻,北接涪陵区,西连巴南区、綦江区。总面积2602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31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南川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富集、交通便捷、生态优越、开明开放的秀美隽永之城。境内的金佛山被誉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素有“北有峨眉、南有金佛,东朝普陀、西拜金佛”之说。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民间歌舞之乡、笙歌苗舞之乡、板凳龙舞之乡。
南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四季分明,霜雪稀少,无霜期长。热量丰富。年均温16.6℃,极端最高温度39.8℃,极端最低温度-5.3℃,年降雨量1185mm,年日照时数1273小时,无霜期308天,相对湿度80%。灾害性天气:春为低温寒潮,夏天多伏旱,秋季连绵阴雨天气突出,入冬后气温低,但均在零度以上。
春秋战国时,区境属巴国枳邑,曾一度属楚国枳邑。秦灭巴,置郡县,属巴郡枳县。汉,区境属巴郡枳县。两晋,分益州设梁州,市境属梁州巴郡枳县,成汉时属荆州巴郡枳县。东晋时,巴郡改属梁州,区境复属梁州巴郡枳县。刘宋,改巴郡属益州,区境属益州巴郡枳县。南齐,置巴州,区境改属巴州巴郡枳县。南梁,改巴州为楚州,区境属楚州巴郡枳县。西魏,改楚州置巴州,区境复属巴州巴郡枳县。北周,复改巴州为楚州,仍置巴郡,区境复属楚州巴郡枳县。明帝武成三年(561),省枳县入巴县,区境属楚州巴郡巴县[1] 。隋,区境属渝州巴县。唐贞观十一年(637),析巴县置隆化县,以城西永隆山得名,治今隆化镇,隶山南道涪州,延续至五代十国时期。先天元年〔712〕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名为宾化县。
北宋仁宗祐皇五年(1053),改宾化县为宾化砦,隶夔州涪州。熙宁三年(1070),复名隆化县。熙宁八年(1075),置南平军,以渝州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古南镇北岸)、涪州隆化县隶夔州路南平军。南宋嘉熙三年(1239),南平军治迁隆化县(废古南川县),隶属未变,直到南宋末。元至元十六年(1279),立四川南道宣慰司,十八年置四川行中书省,二十二年(1285)废南平军,以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改隆化县为南川县。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称帝,国号夏,历时9年,南川县属大夏国。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南川县隶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清顺治三年(1646),改布政使司为省,南川县隶四川省重庆府。嘉庆七年(1802),设道辖府,南川县隶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美丽的南川
民国元年(1912),南川县隶四川军政府;二年(1913),隶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三年(1914),隶四川省东川道重庆府;十七年(1928),废道,隶四川省重庆府;二十四年(1935),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治酉阳县)。1950年,南川县隶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复行省制,设涪陵专区,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隶四川省涪陵地区。
南川区1994年4月5日撤销南川县,设立南川市(县级),以原南川县的行政区域为南川市的行政区域。1996年3月,涪陵地区行署建地级市,南川市隶四川省涪陵市。1997年3月14日,南川隶重庆市。2006年10月22日,撤销南川市,设立南川区。
重庆 → 渝黔高速 → 界水高速 → 南园路 → 金佛大道 → 钟楼街 → 和平路 → 南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