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奉新-概况
取消
奉新
简介

奉新县位于江西省省会近郊,是世界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故乡,是佛教“禅林清规”(又称“天下清规”)的发祥地。县域面积1642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奉新于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开始命名为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


奉新县是中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水能蕴藏量7.79万千瓦,已开发5万千瓦,年发电量4亿度,电力优质廉价充足。有国家商品粮、毛竹林基地,省猕猴桃开发基地。矿藏有花岗石、瓷土、萤石、钾长石等。举铜、干大、寺棠、万修等公途经境。名胜古迹有济美牌坊、“天下清规”石刻、越王山、百丈寺、百丈寺又是是佛教“禅林清规”(又称“天下清规”)的发祥地。有华林书院遗址、萝卜潭、宋应星纪念馆等。


地理位置

奉新县,江西省宜春市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4°45′至115°31′,北纬28°34′至28°52′之间;东连安义县、南接高安县、西南毗宜丰县、西北邻修水县,北靠靖安县,潦河水流贯境内西东。县城冯川镇距省会南昌60千米;县境东西最长约78.3千米,南北最宽约32.3千米,总面积1642平方千米;到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3129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582人。辖18个乡镇场,耕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16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奉新地图

气候

奉新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随着地形变化,气温由东到西递减,降雨量由东到西逐增,东西干湿明显,南北温差较小,受较为复杂的地形影响,自然灾害频繁,旱涝、风雹时有发生[4] 。奉新县年平均气温为17.3°C。其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4.7°C,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1°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9°C,极端最高温曾在8月初出现达40.4°C。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612毫米,最多年份达2264毫米,最少年份只有1237毫米,降雨量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54%,7—9月雨量减少,不到全年的28%。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9%,无霜期年平均为2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803小时。

历史文化

奉新于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开始命名为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大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

奉新县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豫章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命名为海昏县,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分置建昌县,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在今会埠故县,属豫章。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县衙由故县迁至冯川。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吴把帝位让于唐,为避嫌,遂更新吴为奉新。1949年7月8日获得解放,1958年前属南昌专区管辖,1959年1月始划归宜春地区管辖。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仍辖奉新县。

百丈寺

最佳旅游时间

春季(3月-5月):赏花踏青美食之旅(采摘野菜,游览寺庙祈福)


夏季(6月-8月):清凉避暑美食之旅(漂流,农庄休憩)


秋季(9月-11月):丰收采摘之旅(猕猴桃,橘子等采摘)


冬季(12月-2月):赏雪泡汤美食之旅(泡温泉,赏雪,吃火锅)

风俗习惯

奉新婚嫁习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奉新的婚嫁习俗与各地大同小异,婚配的男女双方,基本上依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婚姻形式大体可分为指腹为婚、收童养媳、明媒正娶、招郎(俗称“倒插门”)等几类。联姻程序十分繁琐,主要有以下程序:
1.发八字 男女青年至婚嫁年龄后,父母便央媒人前往适当的人家说合。媒人将女方“庚贴”(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称“发八字”,男家将女方庚贴压在中堂神案香炉底下,约七天后,如平安无事,男方父母始将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与女方生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一般双方八字中有四字以上相合,才被视为“和合”
2.行聘 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和合后,媒人便将女方父母提出的礼单送交男方父母,如无异议,男方便按礼单要求如数将礼品(礼金、首饰、衣料、酒肉、饼面等)送至女方家中,称为“行聘”或“下聘”。
3.送节 行聘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男女双方不得擅自解除,任何一方倘擅自变更,必将受到众口非议,为人所不齿。
4.挑日子 婚姻关系确定之后,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便要嫁娶。
5.送嫁 嫁娶日期确定之后,嫁前一日,女方亲戚到女方家“送嫁”。新娘“开面”后,陪亲友吃“待嫁酒”下席后便进闺房啼哭,称“哭嫁”。
6.迎娶 娶前一日,男方亲友到男方家中道贺,至亲送厚礼,邻里“凑份子”。
7.拜堂 花轿进村,喜炮喧天,新郎将新娘迎入祖堂,先行“拜堂”:后闹洞房 新婚之夜,男女老少云集洞房,或喝彩,或唱歌,尽情逗乐,称“打新房”,有“新嫂新嫂,三天不分大小”之说。
8.回门 婚后三天,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姐夫归省娘家,称“回门”,娘家必设宴接待。

客家习俗:

抽旱烟
客家成年男子多爱抽自产自制的旱烟,又叫“黄烟”。制作过程是:摘取自种的叶大肉厚的鲜烟叶,用篾编的“烟搭”夹紧,晒干后去梗撕碎,以茶油、白酒喷之,揉匀后折叠成块状,装入木制“烟架”尖紧,待变黑出油后,即可用刨子或柴刀刨成烟丝,色泽金黄,油香扑鼻,故名“黄烟”。烟具有烟筒、烟袋、火镰、纸媒等。烟筒一般为竹制,取蔸大杆小的山竹连根挖起,用烧红的钱丝在竹蔸中心烧出一小孔,包上钱皮,再将竹杆的竹节捅去,与蔸部连通,即为“烟筒”,长短可因人而定。烟袋为布制,亦称“烟荷包”,多由女子绣有图案,小巧玲珑,可悬于腰间或烟筒上,今多以金属烟盒代之。火镰为取火用具,长条形扁铁,两头大中间小;找一块白色“火石”以火镰击之,即能闪出火花。纸媒为草纸搓成,一次燃着后,熄灭即留下黑色“媒头”,将媒头靠近火石以火镰击之,媒头即燃,吹之能着明火。今多以火柴或打火机代之。吸烟有经验:一要烟筒空,二要装得松,三要纸媒火,四要嘬得快。

抽旱烟

打黄黏米果
黄黏米果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制作方法是:每年特种一定数量的禾子糯(不同于普通糯米),舂成米后先用温水浸泡一夜,再用饭 蒸熟,浇上黄黏柴灰水(取10余种常绿灌木烧成灰,用沸水滤出),搅拌均匀,倒出晾干,再入 蒸熟,倒入石碓臼,再由五六个男子用四尺长的竹杆将饭挤积成黏糊状,取出置木板揉搓到有一定韧性时,再用刀切开,用手揉成长条状或圆饼状,即为成品。上乘佳品呈金黄色,外表细腻,脆而不断,黏而不腻,食用方便,可煎,可炒,可蒸,可煮,老少咸宜;便于储存,置灰水中浸泡三月不坏,外形像今江浙一带的年糕,但色泽不同:彼白此黄;质地不同:彼粳此糯;味道不同:彼脆此韧。

打黄黏米果


公交路线

南昌长运汽车站直接乘坐“南昌——奉新”大巴车,抵达终点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

320国道:南昌——320国道——过大城村(银海加油站)——右转S222直走到奉新
昌铜高速:南昌——昌铜高速S40——奉新出口下——奉新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