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是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县之一,县境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东邻英山,南连浠水,西与团风、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 罗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老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国知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全县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山林面积220万亩;下辖7镇5乡4个国有林场,412个行政村,59.89万人(2012年数据)。曾先后获得“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小水电建设百强县”、“全国平安县”等荣誉。
罗田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115°06′至115°46′,北纬30°35′至31°16′之间,东邻英山,南连浠水,西与团风、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
罗田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干(冷)夏湿,春暖秋凉,年均总日照时数2047小时,年均辐射热量109.25千卡/平方厘米。全县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14.6℃,无霜期平均240天。全县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在5、6、7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
罗田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
夏、商、周,属扬州地。西周,属弦子国。春秋、战国,时属楚,曾置鸠兹邑于县境内九资河镇。
西汉,为松兹侯国。东汉,为蕲春侯国,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魏,隶于豫州之安丰郡;后属吴,隶于扬州之蕲春郡。
西晋,先为高陵县,属武昌郡,后属豫州之安丰郡。东晋为安丰县,隶于豫州之弋阳郡。
南北朝,刘宋初年隶豫州弋阳郡,后于境内分立东安、义安、直水等蛮县,属郢州西阳郡,后改为义安县,隶于郢州齐安郡。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六月,始设罗田县,附于义城郡,县治于今石桥铺附近的魁山。据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罗田”之名因安置当时雄踞此地的巴水蛮巨族田氏于罗州(当时罗田属罗州)而得。
隋代,罗田改属蕲春郡。
唐代,罗田县并入兰溪县,属淮南蕲春郡。
五代,时为蕲水县地,初属扬吴,继属南唐,再归后周。
宋,属蕲春郡,元祐八年(1093)划出蕲水县之石桥镇复立罗田县,县治仍于魁山,咸淳元年(1265)划出县东的直河乡成立英山县,罗田县仍属淮南西路蕲春郡。
元初,曾撤销罗田县,以英山县领属。至元十二年(1275)恢复,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元大德八年(1304),知县周广将县治由魁山迁至官渡河(即县城凤山镇)。
明朝,罗田初属湖广布政使司的蕲州府,后改属黄州府。
清初依明制,后改称湖北省黄州府。
民国时,先后属湖北省的江汉道,第三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曾一度属鄂东行署。
1949年3月27日,罗田县全境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后即归湖北省黄冈地(专)区管辖。1952年,湖北省政府划出胜利镇和其他13乡与麻城划出的部分乡镇成立胜利县。1955年,胜利县撤销,原划出的区域归回罗田。1995年12月,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设立黄冈市,罗田隶属黄冈市。
春季(3月—5月) 赏花踏青美食之旅
夏季(6月—8月) 清凉避暑美食之旅
秋季(9月—11月) 红叶采摘美食之旅
冬季(12月—2月) 赏雪泡汤美食之旅
1、吊锅:吊锅是农家将鱼、肉及各种农家菜放在烧着大柴蔸子的火塘上悬挂的吊锅里煮食,是罗田人独有的一种生活习俗。
2、腊八粥:将大米、红薯、南瓜、红枣、红绿豆、肉等放于锅内一同烹煮食用。是罗田人腊月初八一家人必吃的早餐。
3、打糍粑:打糍粑是春节前农家把蒸熟的糯米饭放于碓舂里,3至4人以1.7米左右长的木棍(多为枫木)往舂里錾打成泥状,压成薄块切为方片。
4、软粬粑: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为纪念这个节日,罗田人用糯米粉和软粬草(舂细后)和在一起做软粬粑食用。
5、地菜花煮鸡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罗田人都用地菜花煮鸡蛋食用,传说是为了避邪和治疗头痛。
6、烟熏鱼肉:烟熏鱼肉是罗田一带在过节春时,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也称腊鱼腊肉。即将新鲜的鱼肉放在面盆里撒上食盐腌制一段时间,再放在火塘的上方让柴火烟慢慢熏成黑褐色,其味道香美独特。
7、婚嫁:罗田婚俗多遵古礼。一般都有托媒、算八字、定亲、送节礼、亲家过路、看日子、办嫁妆、哭嫁、女方辞祖人、迎亲、拜堂、铺床、撒帐、闹洞房、三天和满月回门等程序。出嫁时,母亲和家人都要哭嫁,以母亲哭嫁为主。主要是诉说养女之苦、教女儿到婆家如何做个好媳妇,出嫁女哭一般是诉述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流传下来的小调有《娘劝女儿》、《十月怀胎》等。女方出嫁要由女方置办嫁妆,嫁妆由男方抬走时,一般要由当地有学问的人出上联或下联,男方对好对联后才能抬走嫁妆。闹洞房,男方必须请锣鼓班子为新人“赐福”,锣鼓班一般只有击乐和吹奏乐,唱的是当地东腔坐堂戏(哦呵腔),该程序至今盛行不衰。
8、丧葬:罗田丧葬习俗一般有烧落气钱、烧亡者床上的垫草、竹垫和被絮,哭丧、收殓入棺、道士念经、唱道士戏、点七星灯、走礼、引亡人过奈河桥、跑水火炼、出殡、放路烛、撒买路线、入土、除灵、做七等程序。其中,较有特色的有三点:一是引亡人过奈何桥:在亡者屋外的空地上,搭上一座有3—5米长方桌、3—5张椅子和较长的白布等假设的一座奈何桥,由道士(法师)舞动白幡领头,亡者亲属跟其后在白布下穿梭护送亡者过桥。同时,鼓乐班边奏边唱,其曲调源于民间小调,凄凄惨惨,催人泪下。做七:即在亡者49天内的每个第七天(根据亡者家庭经济状况),有做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都要请道士(法师)击鼓奏乐,诵经唱曲,为亡者超度灵魂。
9、六月六过半年:有两种说法。(1)传说是江西人迁移到罗田县的时间是农历六月初六,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杀猪宰羊,买酒办菜以示庆祝。(2)传说元朝初年,蒙古人入侵中原,罗田县七道河的范家凉亭有一范姓人家出外逃乱没在家过年,天下太平后回家安居就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为庆祝平安归来,就刹猪宰羊,打酒办菜,全家热热闹闹重新过年。后人们就给这个新节日起名叫“过半年”。
10、门头插艾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或十五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大门头插上新鲜艾蒿,用于祛瘟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