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区,古称柴桑县,原名九江县,为江西省九江市市辖区,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故乡。
柴桑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西部,长江中游南岸,庐山西麓。东倚浔阳区、濂溪区、庐山风景区,南邻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西接瑞昌市,北与湖北省黄梅县、武穴市隔长江为界,东北部飞地江洲镇四面环水,为长江冲积岛,隔鄱阳湖与湖口县相望,隔长江与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为界。
境内岷山乡一带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革命根据地。
早在新石器晚期,县境便有先民聚居。 夏、商、西周地处荆、扬二州界。春秋为吴之西境,俗称“吴头楚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地属九江郡。楚汉相争,先属英布九江王国,后改淮南王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柴桑县,隶豫章郡。新莽改郡名九江、县曰九江亭。
东汉复旧称。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置武昌郡,柴桑为之属。
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
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永嘉元年(307年),北民流入,境内增置九江县,不久废入寻阳县。
义熙八年(412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
南朝宋、齐依前制。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同属江州寻阳郡。
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
陈天嘉六年(565年),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及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十八年改为彭蠡县,直隶江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皆隶江州。
武德八年废湓城,贞观八年(634年)废楚城,俱入浔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五代十国杨吴仍前制。
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江州设奉化军,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
宋初,德化县属江州浔阳郡。是州,开宝八年(975年)降为军事,大观三年(1109年)升为望郡。初隶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隶江南东路。
建炎元年(1127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江州路,以州属焉。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隶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升江州路,德化县先后分属司、府、路。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江西行省。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属德化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五道,九江府隶九江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年)为分巡广饶九南道。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德化县在其辖下。太平天国失败,复原制。
民国初,废府存道,江西省划四道。
民国3年(1914年)1月,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隶赣北道(6月改称浔阳道)。
1926年,废道,直隶江西省。
1927年3月,县城另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10月撤销。1934年6月,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1936年裁入县。
1932年,全省分设13个行政区,县属第三行政区。1935年4月,减为8个行政区,县属第五行政区。
1939年冬,因赣北沦陷,区辖范围划小,全省增至11个区,县属第九行政区,区署一度设境内岷山。
1942年8 月,鉴于地理历史沿革及交通、面积现状,省调为9个行政区,县属新的第九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县内先后成立港瑞、仙南、白西、甘东、马楚、甘西等区苏维埃政府,实行红色割据。
1949年5月17日解放,同年冬九江市、县分设,原九江县城设九江市,农村归九江县,县人民政府仍驻市区,1959年市、县合并,1961年,市、县再度分设。
1968年,九江县人民政府从九江市区迁沙河街,为九江市市辖县。
2017年8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7〕104号)文件已同意撤销九江县,设立九江市柴桑区,以原九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柴桑区的行政区域,柴桑区人民政府驻沙河街镇庐山北路168号。
九江县,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西部,长江中游南岸,庐山西麓。
九江县东倚庐山景区,南邻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西接瑞昌市,北与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隔长江相望,中插浔阳区、濂溪区,使县境分成东西两部。
全境东西长62千米,南北宽57千米,总面积87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1.5%。
九江县是江湖平原与低山丘陵相混交连的地区。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东南和西南为低山高丘,中部多丘陵岗地,东北和西北部沿江滨湖一带地势平坦,有赤湖、官湖、江洲、新洲等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洲地。
境内主要山脉为庐山、岷山、株岭山、长山等。最高点为庐山延伸到九江县境内的大步尖峰,海拔664米,最低点为新洲垦殖场场部坝脚,海拔15米。
气候
九江县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平均年日照1891.5小时、气温15.5-17℃降雨量1420.4毫米,降雨日142天,无霜期266天。相对湿度77%,年均气压1008.8hpa,年平均日照1891.5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年主导风向东北风。
●涌泉洞
是天然断层裂隙产生崩塌而形成的溶洞。洞的总面积有13000平方米,形成于中生代的晚白垩纪,距今有1亿多年。
涌泉洞于1983年作为新旅游点正式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标有“成化”年号的瓷质围棋子和一批明代的瓷器、陶器、铁器等文物。
●吴氏民居
位于沙河街南约19公里黄老门乡大塘村骆家堰。坐北朝南,面宽17.9、进深24.5、檐高6.3米,面积约440平方米。
砖木结构,突斗式梁架,马头式封火山墙。清光绪元年(1875年)兴工,历三年而竣。除“大夫第”门额于1966年“破四旧”中砸毁,余皆保存尚好,现由吴崇文等三户共居。
●文曲戏
俗称“曲子”、“文词调儿”,清代流行于境内。初为坐唱形式,后仿汉剧的分行和表演,并吸取其音乐、配上锣鼓登台演出,渐成剧种,1981年出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确认为“文曲戏”。曲调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调。旋律优美清新,音调柔婉中见深沉,伴奏力求渲染乡土气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话,后期现代戏用九江官话加工提炼:古装戏则分大白与小白,大白为戏曲韵白,小白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采茶戏
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境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定名为“九江采茶戏”。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县内采茶戏属南河派。声腔可分平板、花腔、汉腔、杂调和曲牌五大类。
演出时,不用丝竹乐器,而以打击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员于打击乐器前演唱,台后众人帮腔。后受黄梅戏及其他剧种影响,有的戏班将打击乐移于台侧。传统剧目有《告经承》、《香珠记》、《白扇记》和《王氏劝夫》、《乌金记》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