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永新县-概况
取消
永新县
永新简介

永新县位于江西的西部、罗霄山脉中部,毗邻湘东,南接井冈山市,西邻湖南省茶陵县,西北与萍乡市莲花县接壤,北毗安福县、东连吉安县、东南邻泰和县,古称楚尾吴头,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大县、全国书法之乡、中国绿色名县。

永新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所在地,境内有毛泽东的“塘边调查”所在地和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党支部,井冈山第二个军事根据地——九陇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景观400多处,革命文物1万余件。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吉安市第一、江西省第四。2016年,永新县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永新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省委的中心,是毛泽东、朱德、陈毅、任弼时、王震、王恩茂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的家乡。民国时期一些要人如段锡朋、贺扬灵都出生于永新,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马英九、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祖籍都在永新。

历史沿革

902~975年,永新县先属杨吴,后属南唐。

宋代在州之上设路,吉州永新县始属江南路,后属江南西路。

1130年(建炎四年)改属鄂州路。 1131年(绍兴无年)乃属江南西路吉州。

1277年(无至元十四年),设江西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或江西省),吉州路永新县属之。

1295年 (元贞元年),吉州路改称吉安路,永新升为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永新复为县,隶江西行省吉安府。

1912年(民国2年) ,废府,各县直属于省。

1914年,江西省划分为四道,永新属庐陵道。

1926年,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2年,江西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永新属第十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新属苏区。

1928年,永新县隶属湘赣边界特区。 1931年,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省会设在永新县城禾川镇。

1935年,江西省划分为8个行政区,永新属第三行政区,直至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省、县之初设大区、 专区分治,永新县属江西省赣西南区吉安专区。后废大区,改专区为地区,永新县属吉安地区。

1968年,吉安地区改称井冈山地区,永新属之。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吉安地区名称。

2000年,吉安地区改设吉安市,永新县隶属关系不变。

永新气候

永新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春秋短,冬夏长,霜期短,生产季长。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和温度变化大,容易形成干旱、洪涝、酷热、冰冻等灾害。

一年之中,春秋短,冬夏长。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南部与西北部降雨量多于西部和中部。西北、西南与东南部降冰雹的几率频繁,气温较低,日照较少。但除少数边缘山区外,光、热、水都可满足作物一年三熟的需要。四季宜农宜牧。

永新地理

永新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赣江支流禾水中上游。县境东连吉安县,东南毗泰和县,南依井冈山市,西界湖南省茶陵县,西北与莲花县接壤,北与安福县相邻。东部的兔里形、坪洲、白堡、大源背、南边、北源坑与吉安县毗邻;东南部的坪坑、蒋坑、山脚下、赖洋坑、浆坑与泰和县交界;南部的石人脑、亭子上、福禄园、洪溪洲与井冈山市相连;西南部的石峰仙、黄家、双源冲和南部的石背上、七溪岭望月亭、船坪与宁冈县分界;西部的苟科里、大屋里、界头山、苍霞、梅花与湖南省茶陵县为邻;西部珠岭冲、茅坪里、黄花滩、上石坪里和西北部的下龙、蔡家坪与莲花县相连;北部的铁山里、垄老里、砚子丘、油榨、吊鹿树、七里坊和东北部的周坊、厚村、下街、大亩与安福县接壤。

 

 

交通运输

综述

2017年,全县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5973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3164万人公里。

铁路 1972年,分文铁路建成通车,永新站同期建成使用。2003年5月,分宜至文竹的普客列车停运后,永新站停止了客运业务,目前只办理货运业务。

220国道、356国道也经过永新县。宜井遂高速公路,全长194.5km,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时速80km/h,途径永新县。该高速目前正在规划当中,预计2019年开始建设,2023年前建成通车。

泉南高速永新收费站泉南高速永新收费站航空距井冈山机场75公里。

永新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当中,将在2021-2030年间建成使用。

风景名胜

永新县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的“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站点之一。2016年,红色景点三湾改编景区三湾枫树坪三湾枫树坪三湾改编景区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从此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三湾改编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龙源口大捷景区龙源口大捷龙源口大捷 1928年6月23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何长工率工农红军及边界地方武装在龙源口新、老七溪岭及白口一带,击败了数倍于我军的国民党赣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龙源口大捷,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斗胜利,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基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