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 [1] 东与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为邻,南连泰和县,西靠永新县、安福县,北接分宜县、峡江县、新余市渝水区。吉安县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52.0628万人(多为汉族江右民系)。吉安县,是中国革命老区,有“将军县”之称, 为全国“灯彩之乡”。 曾获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文明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夏、商时代(约前21世纪~前1066年),吉安县地域处扬州西境, 周朝,属吴、越、楚。 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始设庐陵县,隶属九江郡,县治在今泰和县西3里。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吉州,庐陵仍为附廓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东、西二道,庐陵县属江南西道吉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吉州庐陵郡为吉州,县属不变。 十国,吴天祐六年(909年),庐陵县属杨吴领地。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析庐陵水东11乡置吉水县,庐陵县仍为吉州附廓县。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庐陵的同水乡与吉水的顺化乡互易(顺化乡即纯化乡)。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忽必烈设立江西宣慰司,改吉州为吉州路,庐陵县隶属如故。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相传意取“吉泰平安”之义,庐陵县仍属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张献忠克吉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
清朝,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西道废,吉安府直属省。雍正九年(1731年),庐陵县隶属赣南道吉安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撤道,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设庐陵道于宜春,吉安县属江西省庐陵道。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07月28日,奉令析吉安县石阳镇置吉安市,同属吉安分区。
1949年0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
2000年,吉安地区改为吉安市,吉安县属之。
吉安县地处赣中丘陵区,主要地貌有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山地与丘陵占总面积72%,地势由四周向中部倾斜,东南、西南和北面三面边境山峰连绵,山岭起伏。北面属武功山南翼,主峰海拔580.3米,西南为罗霄山脉中段,主峰龙山海拔728.7米,东南与武夷山脉雩山相接,中部为河流聚汇处,地势较低平,海拔多在56~60米,形成窄长的河谷平原。
公路
吉安县境内有105国道、319国道穿境而过 ,距井冈山机场30公里,距永和赣江航运码头8公里。赣粤高速公路、武吉高速公路穿越吉安县并设有出口。
铁路
京九铁路途径吉安境内,设有吉安南站(客、货两用)。
庐陵文化
吉安古称庐陵,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主要分为士文化、农文化、工文化等三个方面。庐陵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影响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在江西,则是赣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士文化
庐陵地方重视教育。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西理学在吉安”之说。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洲书院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江西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
农文化
南唐西台监察御史周矩与其子周羡,用竹筏拦江,在庐陵修筑了槎滩陂,为江西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经历代维修,解放后,在陂上又扩建了水电站,灌溉良田4万亩,一直使用,有千余年历史。北宋进士曾安止,弃官返乡,荷锄耕作之余,潜心研究水稻品种和农业生产,著书《禾谱》,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
工文化
庐陵手工制作业历史悠久,造纸、陶瓷、造船、纺织印染和建筑业尤为突出。吉州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中,有唐开元年间以水苔为原料的纸品陟麓,有宋代以山竹为主原料生产的吉州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