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取消
二程文化

二程即“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颐和程颢,我国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黄陂城关草庙巷程乡坊,祖孙三代在黄陂为官、居住60多年,在此地留有大量遗迹和故事。这些遗迹和故事都是黄陂二程文化之源,是被世人无限景仰的理学之源,滋润着黄陂文脉繁盛,经久延绵。

 



千百年来,黄陂人对出生于此地的二位学人始终尊崇倍至、从未忘怀,历朝历代都有人为他们修亭阁、建牌坊。其中,以郭沫若题写牌坊名的“双凤亭”最为有名,也是黄陂的重要地标。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作为弘扬二程文化的重要标志,199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北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珦之妻候氏在县城草庙巷程乡坊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少年时于滠水河东岸一无名山丘上筑台以望鲁,故此台被称为“望鲁台”,后此山亦称鲁台山。


 


清康熙五年编《黄陂县志·二程志》记载:北宋时,县城滠水河东岸上(鲁台山)有一“清远亭”,自程颢、程颐成一代大儒后,黄陂知县为纪念二程夫子,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取程母“双凤投怀”之兆,合双凤齐飞之意,改“清远亭”为“双凤亭”,恰与“麟吐玉书而降孔子”之曲阜孔庙,遥相呼应。

 

从双凤亭向南望去,滠水河像一条碧绿的玉带镶嵌在黄陂老城的南边。程颢有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至于后来人们推而广之,把整个黄陂县城也叫做“花柳前川”。虽然旷世大儒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愈走愈远,历经岁月沧桑,双凤亭仍屹立在鲁台山上,遥看滠水,静观黄陂之变,向世人诉说着这段传奇。



 


二程书院位于黄陂区前川街双凤公园鲁台山以北的区域,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初名“二程祠”,后改为“二程书院”正德年间,二程书院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仰慕“二程”的学子经常前往拜谒并听先生讲学,黄陂更是学风日浓,沿袭久远。清康熙年间重建,增益屋宇,称“望鲁书院”。此后多次修葺,但最终毁于日寇炮火。2009年,黄陂区政府开始重建以二程文化为核心的双凤公园,二程书院便再次出现世人眼前。

 



重建完工的二程书院,坐东北面西南,五进院落式仿宋建筑群,殿堂楼亭,曲径长廊,轩榭台阁错落有致。踏入二程书院,浓厚的学风便扑面而来。书院内设有服务区、祭祀区、讲学区和休闲区,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理学交流、教育培训等为一体。门廊后,左边的长廊因“程门立雪”的典故,谓“立雪廊”,匾额由李士一先生书写;右边因“如坐春风”的典,故谓“春风廊”,匾额由詹必胜先生书写。

 



走过廊前石阶,师长的教诲绕梁犹在,学子的书声似乎在耳边琅琅。在古色古香的精美回廊中穿行,尊师重教的经典故事,从来也不曾被人们遗忘。“春风廊”外依次是隽秀的“跌水假山”、“涵虚亭”、“聪明池”, 可让人于精巧别致的风景小品中,重温二程少年时期“磨墨洗砚、蚊蛙不鼓”的轶闻趣事。走在这么一处古人读书之处,深受熏陶。

 



在二程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黄陂这块厚实的土地,孕育出了大量的党政翘首、两院院士、大学校长、著名教授、科技精英、文坛巨匠、艺苑俊杰、体坛骄子、爱国侨胞;孕育出了许多劳动模范、乡贤孝星先进典型;更孕育出了无数热爱家乡,为家乡默默耕耘乐于奉献的一代又一代黄陂人。真可谓地灵人杰,群英荟萃,海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