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取消
文化厚重

远安是嫘祖故里,也是贡品“垭丝”的故乡。《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垭丝

▲嫘祖文化博物馆

相传,嫘祖在远安“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使华夏儿女从鸿蒙时代进入了服饰文明时代,画下万里丝绸之路的原点,被后世奉为“先蚕”(蚕神)圣母。嫘祖首倡婚嫁,母仪天下,她与轩辕黄帝- -同开辟蛮荒,统华夏,从远安出发,统一万邦、礼教天下,撒播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之母,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与黄帝并称的“人文始祖”。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嫘祖的生日,远安人都会举办大型嫘祖庙会节,供奉嫘祖,祈求丰收。初春桑树抽芽时举行初祭,又叫头祭。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嫘祖生辰,是日为大祭,敬奉者多为女性。荆襄地区香客、商贾云集。秋季为末祭,恭送蚕神回天宫,恭请蚕卵入寝过冬,宴庆丰收。

早先庙会节是附近蚕农的自发行为,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成如今集嫘祖信俗、文化研讨、文化展演、商业贸易、寻根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盛会——嫘祖文化节。斯人已逝,精神不灭。勤劳创新的嫘祖精神早已深深印刻在远安的血脉中,激励着一代代的远安人。

▲嫘祖庙会节上宾客云集的巡游活动

▲嫘祖镇老街上的桑蚕习俗


道教圣地·鸣凤山

一座色若丹霞、灿若织锦的仙山从远安县城的西南角拔地而起,一峰独秀,遗世独立。相传真武大帝曾修行于此,后得道升仙,乘鸾凤巡游下界,见此处山丹水艳,兴奋不已,落于山巅,引吭高歌“仙山在此”,鸣凤山由此得名,声名远播,被誉为荆楚大地的灵山。

仙山在此,必引信徒而至,鸣凤山金顶应运而生。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的道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千百年来,香客们从这里三步一拜、五步一香,走向金顶,走向心中的福地。


禅茶养生·鹿苑寺

野鹿绕溪,白云盘山,不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造物主给予鹿苑的丹霞山水,引得无数修道者接踵而至,“荆山居士”陆法和更是在此隐居,他在这里结庐设坛,他在这里用道教文化教化天下,他教会了远安人民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得以让鹿溪美景保留至今,福泽代代子孙。

在鹿苑寺的灵山秀水庇佑下,让“贡品”黄茶在这里孕育多年,品一口茶汤清透的香茗,在馥郁醇香的回甘中,体味道法自然。


神秘壮观·沮水石窟

有水的地方就有文明的孕育,川流不息的沮水从远古流淌而来,在远安的大地上流传了无数神奇的道教故事,分布在沮水两岸那两千多个悬崖石窟,正是故事发生的舞台。

这些高悬于绝壁间的沮水石窟,发布于鸣凤山、鹿溪山、清溪山、岩屋庙和小桂林一带,其中以鸣凤山的云霞洞、鹿溪山的招仙洞最为典型,它们隐藏于丛林之后,洞深百米,相互通联,供道士打坐。他们的存在是寻道者智慧的结晶,唯在这般遗世独立、通天达地之灵地,才能悟道大成。

▲云霞洞

这里是楚文化走向江汉平原的起点,楚时的繁华和喧嚣在时代的尘埃中掩埋,但历史走过必有足迹留下,马渡河出土的青铜器、流传至今的卞和献玉、响彻历史的远安呜音等,再现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旧楚韵事。

南襄城是远安县唯一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沮河南岸,考古发现这里曾是楚国早期的都城,这里曾出土过大量的灰陶器、青铜剑等文物,再现了楚文化在这里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国际政治风云突变,我国决定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位于远安的066基地应运而生。17000多名青年才俊响应国家号召,陆续从北方大城市奔赴远安深山,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热血青春,开创了我国三线基地独立研制生产全武器系统的先例。

2019年10月,066基地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远安也在不断的加强对三线文化的保护和探索,倾力打造中国“三线”军工旅游体验地,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