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八仙是江西东部的南丰县与崇仁县一带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傩舞的一种。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道教神仙,自唐以来,八仙有多种组合,到明代小说问世,八仙基本定型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仙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社会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因而不仅八仙的故事、戏曲、小说都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傩舞“跳八仙”也成为乡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崇仁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原属沙堤乡)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属傩舞。其缘起与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头庙有直接关系。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南北宋间,因社会动乱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1公里处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当地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至明代洪武末年,因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兴栋宇稍圮,争自修饰,迎赛大神” 。
“跳八仙”中角色表演各有特色,以表现各人的性格特征为主,动作简单朴实,注重生活情趣,风格古朴庄重,却又活泼热闹,有一定的喜庆幽默色彩。伴奏只用打击乐,所用锣鼓节奏与曲调依次为《开场调》、《八仙调》、《打把戏调》和《转路调》。由于“八仙”戏舞贴近生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每逢庙会搬演之日,都吸引了四乡八邻前来观瞻。清末民初声名鹊起,常令县城、府治轰动。
“跳八仙”所用道具和面具,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或集多种竹子制作,工艺都比较复杂。像雕刻八位仙人的形象,以及他们所持金蟾、拐棍等,一般木工就难胜任;再如笊篱、拂尘、笛子、道情筒、篾片条、芭蕉扇、小花篮等,寻常篾匠也无胆量承揽,非请能工巧匠不可。所以,族人十分爱惜,规定使用者不得损坏,妥为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