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舞的简介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的汉族民俗舞蹈。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当地民间称龙舞为“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曾有人说,中国的龙文化最直观地体现在世俗化了的龙灯文化之中,而中国龙灯文化又集中地体现在“铜梁龙灯”之中。2006年,铜梁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梁龙舞既是舞,又是体操和杂技,非常精彩。铜梁龙舞具有与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相联、套路丰富、动律谐趣、舞时烟花烧龙、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以及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等特点。具有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等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1984年和1999年,铜梁大龙两度赴京参加建国35周年与50周年大庆,以气贯长虹之势在天安门前翻腾起舞。铜梁火龙更是独具魅力,打铁水,喷火花,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场面热烈多彩。
铜梁龙舞的形式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
(大蠕龙)
(火龙)
(稻草龙)
(板凳龙)
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鱼跃龙门)
(高台龙狮舞)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的传承
铜梁龙精致的制作,精彩的舞技,离不开几位老艺人,更离不开喜爱这项运动的铜梁人。说起来,铜梁龙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与3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蒋玉霖、周均安和傅泉太。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铜梁龙扎制的代表人物,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傅泉太还健在了,他也是铜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区里的第一个个体扎龙厂——铜梁区安居纸扎工艺厂。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开了:原先的龙口中不含宝,显得空荡荡的,如果要含宝,龙嘴就要张得大一些才好看,就这样,铜梁龙的嘴变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张口;原先的龙身用棉纸糊,容易损坏,他就试着用纱布糊,不好看,最后发现了尼龙绸,又好看又结实。龙的角和舌头是弯的,原先用烤过的竹子做架子,时间久了会恢复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铅丝来弯,为了好粘黏,又用棉纸缠在铅丝上… …就这样一点点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铜梁龙终于呈现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对铜梁龙的改造也被总结为“铜梁龙工艺的十大改进”,许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诀”。铜梁龙出名不仅因为它制作精美,更在于它舞动起来气势恢弘、变化多端。铜梁龙舞的套路之多,远超过其他省市的龙舞。
铜梁龙舞的发展
现铜梁龙舞一共有30多个套路,二龙戏珠、孔雀展屏、八仙过海、龙凤呈祥… …这些套路都是邀请了舞龙的老艺人和舞蹈界的专家一起琢磨出来的。因为铜梁龙制作精美,舞技精妙,1984年和1999年,铜梁龙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和50周年的游行表演,1994年铜梁龙还被当时的国家体委定为竞技龙的标准龙具,铜梁龙舞也成为标准套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9条特制的铜梁大蠕龙在“鸟巢”跳跃翻腾,则是铜梁龙舞风靡世界的最高舞台。铜梁龙不仅在国内大展风采,还多次应邀到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展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龙舞的热潮。
黄门村的舞龙活动
在黄门村,每年的春节至元宵、端午节以及中秋节,黄门村人都会举办自己的舞龙活动,在广场中央搭建好舞台,等到天色渐黑的时候,舞龙队就开始登场了,观众在看完舞龙之后,会有舞龙队的人端着铁盘子过来讨彩,我们管其叫“拗红包”,观众给钱一般是12元,土话称之为月月红,寓意着每个月的生活都红红火火。同时,舞龙队员也是在这些时节为最忙的,经常是结束这个场子接着赶下个场子,发展到今天,舞龙公司在铜梁地区慢慢发展起来,也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