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的汉族戏曲艺术,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
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地方剧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腔与念白的两个方面。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语言以高安方言为依据,那就需要演员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在这方面,现在有的青年演员还是做得尚有欠缺。除念白操半生不熟的高安方言以外,唱腔的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话,唱起来象歌剧,与观众的欣赏期望相去甚远。
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安采茶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以表现农民群众的是非观念,爱憎情绪,善恶报应的农村题材见长。唱腔以民间小调为主,保持基本腔格,依腔格填词,反复唱和。故事情节亦比较简单,多是一事一议。舞台调度不大,基本以8字型穿行往复。表演上载歌载舞,欢快活泼。道白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语),为赣中老表们所喜爱。